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反常识国外社会学大牛教你如何摆脱定势思维
TUhjnbcbe - 2024/8/5 16:54:00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本文字数,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反常识》。

本书作者是邓肯·J.瓦茨,小世界网络之父,网络科学奠基人之一。雅虎研究院和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影响全世界的康奈尔大学“A.D.怀特博文讲座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学院、传播学院和沃顿商学院教授,横跨工程学、商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

他根据最新的网络科学研究,以及商业、政治和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内容翔实的决策案例,揭晓常识带来的4大误区和反常识带来的3大红利,并教授我们学会用反常识思维认识并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跳出常识陷阱,优化你的工作与生活。

同时揭示了反常识思维的3大定律,人生赢家都是概率赢家、“搜索者”胜过“规划者”、流行=大量的普通影响者+偶然的超级影响者,助你先人一步享受未来红利。

01、常识思维四大误区

作者认为常识思维常常会让人犯错,很多现象不是常识可以判断的。常识的矛盾在于,它既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也会削弱我们的理解能力。导致这些情况的发生,就是因为常识思维给我们带来了误区。

比如,来自城市的士兵,来自农村的士兵往往在军队中有更好的精神面貌。

拉扎斯菲尔德接着惊人地指出,这几个命题都与实际研究结果完全相悖,恰恰是城里人在军队中表现得更快乐。

当然,如果读者一开始就被告知正确结论,那么他们也能自圆其说:“我就知道会是这样,城市人更习惯在拥挤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在公司里经常受上司的指挥,穿着和礼仪都得服从严格的标准等,这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啊!”

因此,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当每个答案和它的对立面都看似很有道理时,“这种显而易见的论证就是错误的”。

这就是本书要阐述的主旨,不仅针对社会科学,只要涉及理解、预测、改变或回应人们行为的领域就都适用。

产生上述矛盾的关键点就在于常识本身。常识确实非常适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并且非常有效;但涉及公司、文化、市场、国家和全球机构的问题呈现出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复杂性,这时常识就会误导我们。

很多人会问,是不是应该放弃所有的常识观念呢?并不是,作者说这只是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多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它们。

简单地总结本书就是:因为常识思维常常犯错,我们如何用反常识思维理解、应对及预测复杂系统。

1、个体行为产生的误区

理性选择真的理性吗?作者认为理性选择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默认设置”,它们会对选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对人们的选择及其原因的看法几乎影响了所有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果的解释。

a、“默认选项”

举个例子:

心理学家埃里克·约翰逊和丹·戈尔茨坦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欧洲不同国家间的公民同意捐献器官的概率最低可至4.25%,最高则达99.98%。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概率并不是分散在整个范围内的,而是集中在了两个极端上,要么就是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十几,要么就是90%以上,几乎没有中间值。比如,德国大约有12%的公民同意捐献器官,而奥地利则有99.9%的人愿意。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有的人认为可能是信仰不同,有的人认为是医疗水平不同,还有人认为是意外死亡率产生的差异等等,是这样吗?

作者说,奥地利的默认选项是成为器官捐献者,而在德国,默认选项是不成为器官捐献者。

两国在政策上的差距微乎其微,只是发一封简单格式的邮件和不发邮件的区别,但这个简单的操作足以将捐献率从12%提高到99.9%。

奥地利和德国的情况也适用于整个欧洲,所有原本器官捐献率高的国家都用了“默认参加”政策,而原本器官捐献率低的国家则用了“默认退出”政策。

因此,很多事情的决定可能是因为忽略了“默认选项”。

b、自我偏好

如今理性选择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发展成了一系列理论,它可以根据应用的不同而做出不同假设。这些理论都包含两种基本观点:

第一,人们对某些结果存在偏好;第二,考虑到这些偏好,人们会尽可能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法来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举个例子:

比起口袋里的钱,我更喜欢冰激凌,而且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我用钱买到冰激凌,那么我会选择这样做。如果天气很冷,或者冰激凌很贵,我可能会等到一个更暖和的日子再去买。同样,如果买冰激凌需要绕很远的路,那我可能会先去我本来要去的地方,冰激凌则等其他时间再去买。无论我最后的选择是钱、冰激凌、本来要去的地方,还是其他选项,考虑到当时的偏好,我都做了对我来说“最好”的选择。

这种思维方式的诱人之处在于,它暗示了所有人类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试图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

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人们做事的原因,就必须理解他们面对的激励,以及因此产生的对不同结果的偏好。

当有人做了让我们感到奇怪或困惑的事情时,我们应该试着去分析他们的处境,找到一个合理的动机,而不是认为他们荒谬之极或是疯了。

c、外在因素

心理学家通过无数实验证明,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受“刺激”他们的特定词语、声音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行为也可能受一些不相关的数字信息的误导。

比如,锚定效应。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呈现方式的简单改变,也会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偏好。

比如,强调赌博中输钱的可能性会让人规避风险,而强调获胜的潜力则会产生相反效果,即使赌博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引入第三种选择,可以有效逆转一个人对两个选项的偏好。

比如,买相机,A是高质量、价格贵的相机;B是质量较低、价格也便宜的相机,这时候选可能很难做选择。但如果加入C1选项,它与A质量一样,但价格更贵,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选择A,这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如果引入的第三个选项不是C1而是C2,它与B价格相同,但质量差很多,那这时,B和C2之间的选择也就很明确了,人们更可能选择B。

也就是说,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引入不同的选项就可以使决策者的偏好在A和B之间发生逆转。更奇怪的是,引起偏好逆转的第三选项却永远不会被选择。

心理学家发现,不同种类的信息获得或回忆起来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

比如,人们总是认为,在飞机上,相比于其他事故,死于恐怖袭击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人们可以生动地想象出恐怖袭击的场景,尽管实际上它发生的概率比其他飞机事故小得多。

此外,人们倾向于通过强化已有思考内容的方式来接受新信息,该方式的实现,一方面是通过重视那些更容易证实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不确定信息施以更加严格的检查和怀疑。

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倾向分别被称为证实性偏见和动机性推理,它们极大地阻碍了我们解决分歧的能力,

2、集体行为产生的误区

作者认为集体行为也会产生误区,我们来看一下。

a、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即A的成功是因为A有A的特性。A的发生是因为这就是人们想要的,而我们知道A是人们想要的是因为A发生了。

比如,《蒙娜丽莎》刚开始只是佛罗伦萨一位年轻女子丽莎·乔宫多的画像,最初并没有这么有名,而一场入室盗窃案及后续一系列事件才让她声名鹊起。

虽然循环论证很少这样出现,但它在探究事物成败缘由的常识解释中随处可见。

比如,一篇研究《哈利·波特》取得成功的原因的文章中写道:“在一个寄宿学校的故事背景中插入灰姑娘般的情节,这已经是一个优势了。再加上一些卑鄙、贪婪、嫉妒或黑心的反派人物来增加紧张感,最后宣扬勇气、友谊的价值和爱的力量,并结束于一种无可辩驳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有了重要的必胜要素。”

也就是说,《哈利·波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具有《哈利·波特》的特性,而非其他原因。而《蒙娜丽莎》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它是《蒙娜丽莎》,而非其他。

b、微观—宏观问题,缺失的底层解释

社会学家试图解释的结果在本质上是“宏观的”,也就是它们涉及了大量的人。

比如,画作、书籍、明星等,它们的流行程度取决于大量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反常识国外社会学大牛教你如何摆脱定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