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人皆知,人生不过三万天,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平日里被各种情绪左右,知受困,却难以说服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被哪种情绪影响?
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级科学家牛顿,他发现的一些物理学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具价值意义。但在晚年,随着问题的深入,他也发现到自己的物理学定律,并不能解释世间万物的一切,对于一个本身也信奉基督教的科学家来说,当科学没法解释,必然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整个宇宙,那股力量便是他眼中的上帝。就是这么一个天才,半生研究物理,后半世研究神学,医学界不少专家认为,几乎什么精神症都与他扯上关系。
所有图片源于网络个人认为,牛顿因长年过于思虑导致精神失常,其根本原因在于心中无底线的求知欲,平日能证明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而证明不了的问题,又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令人难以接受,只好换种方式,继续研究,也不是不可能被证明?
坚持探索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落了极端,即是没完没了的折腾。
爱因斯坦在晚年极力研究统一场论,对宗教也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当今科学只能证明该物质的存在,却不能证明某种物质不存在,目前证明不了的存在,就不能以此武断判定某种物质一定不存在。与牛顿不同的是,业余时,爱因斯坦还能拉拉小提琴陶冶情操,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自己,避免陷入极端思考而引起心理上的焦虑。
对笔者而言,佛教名义上是宗教,但它并不是神学,佛法是劝人向善,走向人人平等的最好归宿,亦能洗涤身心,解脱苦海,了脱生死,故得无量自在。佛法与科学本身并不冲突,佛法自身也包含了哲学、心理学,若是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融入一些佛法,可起到协调心理平衡的作用。
心虽为无形之物,但真要征服念头,战胜自己,绝非在短期内即能做到,哪怕你明白了某个真理。每个人多少都有一些执念,随着执念的深入,易陷完美,区别好坏的心相当中,你越深入,愈是容易产生质疑,觉得这样也行,好像也不大对,那样错了,但似乎还有些可行性,比来比去,到底哪个才是更好的选择呢?一半无明,一半理性,结果心乱了,道偏了。
其中关键,即在于分别心,一分别各种相蜂拥而上,以你的常识,以你的主客观,以你的经验判断各种是非,看似聪明理性,其实念念没完没了皆为妄见。
个人之见,根本即不存在完美妥当的方法,一旦达到、接近完美,方法便开始逆反。聪明人看两边,选择两边最合理的一面,愚迷者只守一边,为爱而爱,为恨而恨,得不到爱便生怨恨,恨至极端,也就忘了什么是爱,而得道者拥有觉醒的能力,不沾两边,性相一如,彻底的明白,不再轮回于痛苦的假相当中,为何这样说呢?假相就好比人乘动车,坐在车里,看到的景色总在变化,人们都能明白外景变化即假的道理。人心即像这般,但人们并不容易察觉本真的特质,误以为观见就是真实,其实它何曾动过?动的是不能停的心念,烦恼也是这样,念念心生未曾消停,眼前的事物都在晃动,怎叫人不相信一切都是真的?人就是这样被迷在其中。
本心乃无形之物,借物譬喻,只是为了方便他人理解,关键在于自悟,谁都无法代替谁承受身上的痛,本真也是一样。
善男善女们,能真正认识自己,即等于得到了“佛的骨”,他人如己,己如他人,世上原本无分别相,而以意识、思维测量一切事物所显一切法,人为的因素构成了世界文明,同时也以眼界流转在分别各种物质之间的差异。人们在物质世界领域里蓬勃发展,固然令人欣慰,但终究不是人生的实相,如果物质真能填补精神的空虚,世上就不该存在无明,只有一种解释,人们还缺了精神、认识自己这一块,应该是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综述,笔者认为,世间人的眼界大都锁定在外相上,只见外相的有,却不见外相的无,这是其一。其二,能识外相分别,却不识无分别的心。其三,没完没了的求好,成了顽固执念,所以从未放下,弄得身心俱疲。
若无视这三种因素,恐怕智商高也难以认识自己,因为世间人懂得聪明,自然接受不了糊涂,懂得执取好处与利益,自然不允许没有利益的事情发生,事实上,现实规律哪能让你尽占好处?而没有得到好处,心如何安放?又该如何去承受?世间人种种烦恼,充分暴露了自身的缺陷,这本身也属于一种规律,所以人要修行,修慧、修觉,哪天修成心灵的和谐,无喜无忧,不娇柔不造作了,也就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也就懂得了无生无灭的真正内涵。
文章最后,笔者谈谈关于信仰的感受,个人并不反对任何正知信仰,倘若被信仰束缚,限制在框框架构内,那也不是真正的信仰。信仰并非强加于人身上得到谁的认可,有缘即能识,无缘就是将法与身强绑在一块,也是认不得!
原创:心灵修行记
笔名:青灯禅
《心灵修行记》一直致力于心理破译、心理学、佛禅、心灵鸡汤、草根传志原创语录、心理免疫学、行业内幕预测、未来科技猜想,以真实故事为主导,也包括极少部分小说的成分,意在开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但所有的篇章仅供参考,旗下有《奇缘传》、长篇小说《凡人悟道斗恶魔记》等作品,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