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评价一种教育是否真正成功,要等若干年后,视学生将来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而定。教育界专家们建议全社会对教育多一些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
未来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李盈盈)“学业压力和不完整的现代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日前,南京师范大学项贤明教授团队发布的《培育坚强心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支持》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日本、韩国等经济富裕国家,青少年自杀率也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年PISA测试成绩显示,中国大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15岁学生的阅读成绩高于世界平均值,生活满意度却低于世界平均值。
《培育坚强心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支持》调查报告截图
《培育坚强心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支持》调查报告截图
如今,一提到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家总会把抗挫性差、“玻璃心”等标签与他们相连。
是什么造成了青少年的“玻璃心”?又该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坚强心灵?
片面教育和恶性竞争成为心理健康问题根源
全国*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教育过度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如今,无论是学校、教师、父母,乃至教育管理者都忘了教育到底要做什么。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拿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有好收入。
“其实,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幸福,即幸福地享受学习过程,幸福地和别人交往,幸福地接受面临的一切。”朱永新如是说。
在项贤明看来,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仅局限于常识和知识层次。“为了提高应试的效率,老师往往只教孩子在考试的时候怎么回答这道考题,却不能进一步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智慧,成为其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不完整的教育,不仅无法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自我智慧的一部分,更无法对学生们的精神成长、精神发育形成有力的教育支持。”项贤明如是说。
《培育坚强心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支持》调查报告截图
“无论是德育、智育还是体育,任何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都应该覆盖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侧面,即教育的‘四个维度’。”项贤明补充道,其中,生命是基础,知识和道德是两翼,审美则是一个教育活动在完成之时达到的最高境界。
因此,项贤明认为,学业压力和不完整的教育,是孩子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
项贤明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不完整的学校教育还伴随着不友好的生长环境,即“以个体竞争为主导价值”的环境。学校教育过度强调孩子、老师、年级乃至学校之间的竞争,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起跑线一路赢到终点。“过度强调竞争的教育环境,不仅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也表示,高度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强调优胜劣汰,但不适用于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平指出,当前社会中普遍认可的成功之路是考名校,这样的单一目标和衡量标准,导致了片面的教育和恶性竞争,片面的教育和恶性竞争则成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
在周国平看来,一个人将来的作为与中小学时的成绩没有太直接的关联,每个孩子的天赋都应该得到发展,合作才是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友好环境。
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只能依赖心理学解决
孩子们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该怎么解决?
项贤明向未来网记者解释说,孩子们的心理出现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心理学。学校建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固然有用,然而,情况似乎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人们似乎忘记了,正如身体健康不能单靠医生一样,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除了心理学的支持外,还需要强有力的教育支持。并非只有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才能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责任,为孩子们心灵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曾说,“青少年心理问题并非只靠心理教师干预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学校所有老师和家长全员努力,改变当前的社会育人环境,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在边玉芳看来,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智轻德”和“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而且,整个的社会成才观、用人观,及对成功的看法等,都存在着有待纠偏的地方,不太关孩子的内心成长需求。
也有家长反映,现在,有些城市中小学校要求孩子在学校里不许随意走动,甚至课间,除了去厕所或接水喝,几乎不允许走出教室,更不允许走廊里嬉笑打闹,中午吃饭或午休时,不允许交谈,更不允许去操场自由活动。
医院精神心理科专家闫春梅坦言,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怎么有安全感,怎么培养良好的人际与社会关系?
闫春梅告诉未来网记者,老师、家长都要培养心理健康意识,在教给青少年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孩子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内容。
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强有力的教育支持
“除了心理学,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强有力的教育支持。”项贤明补充道。
然而,当下,在快速解决问题理念的驱使下,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强调知识传输。项贤明强调,“只有把所学知识变成孩子们自己的智慧,甚至变成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教育”。
项贤明认为,教育过程应该是让个人融入社会、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对此,他提出六大教育变革建议。
一是特色发展计划。尽快把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从重点建设转向特色发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国家发展也需要各行各业不同的高素质人才,希望在教育投入、师资配备等各个方面,落实“教育公平”理念,让每所学校都办出特色,让学业不再成为负担,孩子们可以自由发展特长。
二是合作型学校计划。学校教育的主导价值应从竞争转向合作。多在孩子们中开展群体间的竞争,减少个体竞争,引导孩子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三是群育计划。教育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教育孩子合群乐群是教育的最基本任务之一,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四是体育活动计划。体育活动在释放心理压力方面有积极作用,不过,项贤明认为,崇尚个体竞争、以体育知识教学和竞技技能提高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不是心理健康最理想的支持力量。他建议大量增加孩子们群体性的自由体育活动。
五是玩伴计划。项贤明认为,强调个人竞争的学校班级很难为孩子们提供真正的心灵成长伙伴。他呼吁运用多种手段,帮孩子们找到能经常一起游戏的伙伴,也可以引导校外教育机构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
六是亲子谈心计划。在项贤明看来,与辅导孩子做作业相比,养育心灵更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评价一种教育是否真正成功,要等若干年后,视学生将来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而定。教育界专家们建议全社会对教育多一些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
(来源: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