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帮你应对不确
TUhjnbcbe - 2023/9/18 20:24:00
一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极端气候灾害频发,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受到巨大影响,曾经稳定可靠的一部分现实变得不确定了。与此同时,日常压力依然存在,加上对当下和未来的担忧,导致人们焦虑、抑郁的情况增多,一家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隔离,亲人比以往更难相处,关系中隐藏的问题激化成矛盾。年,很多心理咨询师都在满负荷工作,其中,情绪困扰、亲子关系、少年儿童的教育是最常见的问题。在咨询中,我常常感觉到一个很大的断层,一方面心理健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每个人都在面对内心的冲突以及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另一方面,现实中的经验、解决方案还不充分,人们往往凭直觉或一些未经实证、似是而非的方法处理问题。吃点补点、加强锻炼、置之不理,是一大类常见的应对方法,人们不想深入获取心理层面的认知、情绪情感,更希望通过躯体、行为或者否认等方式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态度很可能使小问题严重化、慢性化。还有一类常见的方式,是把当下的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于早期经历、原生家庭。迷茫困惑的时候,这些所谓分析可以减轻自责,增加信心,但往往坚持不了多久,随着新的现实冲突的到来,痛苦又会回来。应对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通过专业、实证的科研工作,了解心理问题的产生机制和有效的应对方式。好消息是,如今致力于推广心理学科普的专业学者越来越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教授是心理测评专家,也是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的负责人,多年致力于编写《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对当下国民心理健康情况研究得十分深入。同时,陈老师也一直在做心理咨询和督导工作,并翻译了很多经典的精神分析著作,对个体心理问题有丰富的经验。最近,陈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把国民心理健康测试中常见的、普遍得分又比较低,也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又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编成一本科普读物《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以下简称《50问》)。《50问》的内容非常接地气,分为成人和儿童两部分,涉及心理疾病的预防、识别、治疗、心身健康、自杀预防、儿童教育和保护等专题,如“情绪不好就是抑郁症吗”“晚上容易失眠的人,白天应该多补觉吗”“要加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应该对孩子的好成绩多多奖励吗”“打完孩子之后,好好哄一哄就不会留下心理阴影了吗”等等,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并结合小故事,解释了相关的心理学常识和实证的科研结果,给出应对方法。深入浅出,不需要专业知识就能看懂,同时非常可操作,是一本很棒的科普读物。比如“晚上容易失眠的人,白天应该多补觉吗”,回答“不应该”,之后引用了睡眠限制法的研究,解释了失眠的机制和科学应对失眠的方法。为失眠所苦的人很多,有人归于身体原因,有人归于现实压力,觉得不解决躯体和现实问题,失眠就难以改善。现实中,调理身体和减轻压力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睡眠不好,本身又会影响身体和情绪,使改变更困难更慢。《50问》给出的方法是睡眠限制法,直接调节睡眠本身:“严格控制可以睡觉的时间,其他时候困也要坚持清醒。对于有睡眠困扰的人,开始可能会非常痛苦,坚持四周左右,入睡困难会显著降低,连续睡眠时间增长,质量也会更好。这个方法的原理来自于对睡眠需求动力的研究,实证有效,有失眠困扰的朋友不妨试一试。”书中还有很多经过研究实证的常识,解答了包括情绪困扰、心理保健、亲子教育、自杀预防等诸多领域的常见问题。阅读时。我深深感觉到陈老师团队的诚意,他们一定下了大量功夫,把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活中的场景和故事,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出来,因为他们真切地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涉及的范围很广,50个问题太少,希望这本书每年都有续篇,成为一个不断更新和扩展的系列。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问帮你应对不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