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为什么我们要适当避开团队合作心理学家
TUhjnbcbe - 2023/9/16 19:06:00
#实用心理学#人多了力量就一定会变大吗?现代心理学给出的答案是:未必。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起飞仅七十三秒后,飞船发生解体事故,造成机上七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在后续的跟踪调查中,这起灾难被官方定性为一起源自于NASA组织文化和管理决策层缺陷的人为事故。对,你没有看错,飞船解体并非是遇到了某些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而是因为团队的管理上出了问题。其实在事故当天,工程师们已经发出了在低温条件下强行发射的风险预警,但管理者依旧选择了向上级隐瞒这一巨大隐患,最终酿成惨剧。后来,这段反面教材作为“人多不一定力量大”的典型成了学术界的探讨对象,许多学者针对团队规模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了研究。

01社会懈怠:得不到赏识,我就开始划水

年,一项来自《性格与社会心理期刊》的研究显示:集体在完成同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每一位成员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要远远低于其在独立工作中的付出,简单来说,团队的规模越大,“划水摸鱼”现象就越严重。学术界使用社会懈怠的观点来解释此类心理变化,严格来讲,它是一种极难消除的社会现象。心理学家Karau认为,在团队人数完成增长后,内部成员所收获的支撑感会被他人快速稀释,继而出现团队凝聚力降低的情况。一旦领导者没有及时进行矫枉过正,个体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接着开始拒绝与他人的配合。事实上,人数增长还会造成责任界限的模糊和分散,一旦有人开始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赏识或者付出的努力与回报并不匹配之时,类似“你不做,我不做,总会有人来做”、“别白白努力给别人做嫁衣,搭车抢功劳就好”的心态就会蔓延开来。当超过90%的成员都开始这么想的话,团队整体的效率可想而知。

02林格曼效应:人一多,效率就低

年,心理学家Ringelmann指出:个人在完成集体任务时的贡献程度与小组规模之间成反比关系,他认为团队中的个体会随着团体规模的变大而呈现出越来越低效的趋势。随后,《JournalofManagement》期刊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了“历程损失(ProcessLoss)”的学术概念。它的出现会干扰群体得到一个最优解,引导集体更偏向专注于成员间共有的信息,而非个体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实验过程中,两组被试者均被要求对某一候选人A能否当选领导而给出客观的评判,整个选举阶段唯一的区别在于:甲组拿到了同样的介绍卡(列举了关于A全部的10个优点,5个缺点),而乙组拿到的则是内容略作调整后的10类介绍卡(每张卡片均列有关于A的5个缺点,却仅有其1个独立的优点)。让人大跌眼镜的结果出现了——甲乙两组被试者投赞成票的比例分别是85%和21%。这个实验充分地反映出了一个心理学事实:在团队决策过程中,相对独立的独立信息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被共享,而那些共同拥有的信息则可能被过分地放大。

03团体迷思:群体的想法,不一定是个人的真实想法

年,心理学家Janis在《VictimsofGroupthink》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团体迷思的理论,它反映出了一种在团体决策中,成员观点逐渐趋于同集体一致的心理学现象。受其影响,一些存在争议的想法、创意十足的观点或切实客观的意见并不会被个体主动提出,最后导致集体作出一些看上去违背常理、甚至可以说是极度糟糕的决断。简单来说,团队在协作过程中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个人想法和价值的损失,从而产生出“N+N2N”的效果。现代心理学观点认为,个体在参与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定的从众倾向,那就是大家认为是对的,哪怕我有所怀疑,最后也会迫于群体压力而选择顺从和避而不谈。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团队讨论的结果是一些显而易见的常识,而非独立思想间产生的碰撞。此外,随着规模地增长,话语权会固化在某些特定的个体之上,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大部分团队中活跃的个体往往是特定的那几个人,其余的人受限于身份、地位或能力等问题,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沉默。在这样的情境中,团队意志的体现往往是极个别人思考的结果,因此很难在创新方面做出突破。参考资料:《认知心理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我们要适当避开团队合作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