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什么心理为什么你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TUhjnbcbe - 2023/9/14 16:23:00
白癜风有啥外用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13.html

情绪是每个人每天都要正视的感受,当你因为别人的评价而不开心时,如何从坏情绪的泥潭里走出来?

《奇葩说》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我发现,我根本不在乎别人喜欢不喜欢我,我宁愿别人不喜欢我,我也要喜欢我自己,因为你越希望别人喜欢你,你就越不喜欢自己。“

活在别人评价里的人,情绪是不可控的。就像童话故事里白雪公主的后妈,每天都要问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只有得到魔镜肯定的回答,她才会心满意足,否则就气急败坏。

为什么这种现象很普通?是因为大多数人对自我没有正确的认知,依靠别人的评价看待自己。那么如何解决认知偏差,提高自我认可,不妨读读《什么心理》这本书。

《什么心理》一书的作者陈晓,从事心理学科研教学与心理咨询培训10余年,经验丰富。书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入心理学常识,通俗易懂。让我们能很轻松地了解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机制,也能让人更加清晰地认清自我。

01、如何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席慕容在《成长的痕迹》里说,别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如何衡量自己。

一个有着正确自我认知的人很少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可以靠着内心的坚定完成自我目标。

14岁的全红婵首次亮相东京奥运会,“零水花”一跳成名,斩获金牌。不仅如此,全运会上在第四跳失误的情况下,也逆转局势获得了金牌。

赛后接受采访时,小小年纪的她说,人很多时候就是战胜自己,自己比过自己就行了。

自我评价也称之为自尊,分为三类:

自信:是对自己有正确的高评价;

自恋和自大:是对自己有不切合实际的高评价。

自卑:是对自己有过低的评价。

在这三类评价中,自信是最好的状态,拉罗什夫科说,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快乐。

日常与我们关系不同的人进行比较时,自我认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与配偶、孩子、父母或者密友这类亲密的人比较时,自我评价会升高,我们会为他们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和群体中的成员上行比较时,会降低自我评价。比如对比群体里其他成员获得的成就,我们则会降低对自我的评价,觉得自己有些差劲;

和陌生人比较时,对于自尊的影响不大,看到陌生人的成功,我们会羡慕点赞,认为对方很棒。

了解了自我认知,我们才能时刻修正自己的行为,不会因为别人的优秀而贬低自我,反而可以借助家人密友的力量提高自我认知。

同时也可以运用在日常的关系处理上,比如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点,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降低孩子的自尊而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找一个和孩子关系很好、成绩略好一点的同学,鼓励向他看齐。

及时修正自我认知,让自己保持在自信的水平线上下,而不是到自卑或者自恋自大的极端。

02、学会成功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人们克服冲动、习惯或本能反应,有意识地掌控自己行为方向的能力。成功的自我控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设定标准,二是监控行为,三是改变行为的能力。

比如你计划早起跑步锻炼身体,闹钟响了知道自己应该起床了,可是睡意很沉,最终没有起床。这就属于失败的自我控制,最终行为没有任何改变。

为什么自我控制会失败?

有心理学家团队研究提出了“自我控制有限资源理论”,也就是所有的自我控制资源都依赖于同一种能力,它是有限的,你在某个领域使用了自我控制资源,在另一个领域就会出现资源枯竭的现象。就像你没有早起跑步的最终原因,可能是前一晚加班到凌晨两点,身体实在疲惫至极。

正因为当一个人极度疲倦的时候,其他的计划都可能因此延误和搁置。我们在进行自我控制时,最好不要同时做两项以上的任务,很容易失败。

当然,自我控制资源也是可以恢复的,通过有效的训练可以增加自身的自我控制资源。

自我控制资源理论也可以运用到婚姻情感中,婚姻治疗师唐·鲍科姆认为,

很多婚姻之所以会变得不幸,是因为长时间工作让各自有工作的夫妻双方都精疲力竭,常常在下班回家后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这就是为什么婚姻往往最容易在工作压力最大时出现问题:人们在工作上用完了所有的自我控制资源,在处理家庭关系时缺乏自我控制资源。

任何一段关系中,当对方情绪不佳没有自我控制资源时,强势的沟通不仅没有任何效果,还会加速关系的恶化。

自我控制资源就像是一块电池,当电量用完的时候,自我控制一定会失败。所以如何解决自我控制资源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个是快速充电,补充糖分、睡眠、运动都是比较好的放松方式;第二个是提升电池的使用效率,不要把电用在无关紧要的地方,也就是我们要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琐碎的事情上。

成功的自我控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自我损耗,专注于目标,才可能从平凡变非凡。稻盛和夫说,孜孜不倦、默默努力的力量是解开平凡魔咒的秘诀。

03、改变对待事情的态度

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一个人的内心的认知,决定了他看这个世界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的根源在于认知。

认知失调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具有多面性,个人的看法和行为及各种看法之间都可能出现不一致,当觉察出这种不一致时,人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就是认知失调。

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失调,有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找不到借口的认知失调。

如果一个人做出与自己的态度相违背的行为,但又找不到做这个行为正当的理由,他就会改变自己对行为的态度,使其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来减少失调。

比如你工作很努力,虽然没有升职加薪,但是获得了一张奖状。那么你可能不会再去要求公司升职加薪,而是会因为这个奖状而更加热爱工作,让态度(热爱工作)与行为(努力工作)保持一致。

二、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

你自己选择做了一件不喜欢的事情,而后改变了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觉得还不错。它也可以应用到关系维护中,比如你在路边遇到发传单的人会很反感,但是当对方把单页连同小礼物一起递过来的时候,你是不是就没那么反感了。甚至可能还会阅读下单页上的广告信息。

三、努力与认知失调。

一个人如果花费很大力气完成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情,就有可能倾向于提高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喜爱程度来减少失调,也就是合理化努力。就像一件事情你付出了很多,在外人看来很没有意义,但是你仍然不会承认它是没有意义的。

四、决策后认知失调

面对两个选择,如果一个人作出了决策,他肯定会高度重视自己的选择,贬低自己放弃的那个选择。就像去购物,虽然在做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但是当做完选择,可能会挑出弃选物品的缺点,对自己所选的物品极度满意。

正因为我们更愿意让自己所想的与自己所做的保持一致,所以行为很多时候反过来会影响我们的态度。所以要改变我们的态度,也必须要改变行为。做好眼前的事,才能创造出最有希望的生活。

04写在文末

曾经以为心理学高高在上,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什么心理》这本书用切实的案例故事告诉你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任何行为的发生背后都蕴含着心理学知识。

从心理学视角看问题有助于升级个人的思维模式,从而收获更丰盛的人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心理为什么你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