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养育对于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但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低轻重,母爱往往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远。尤其在生命的早期,母亲担当了更多照顾、关爱婴幼儿的重任,是孩子生命里最重要的角色。
所以很多人对母亲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这两天虽然还没到母亲节,但朋友圈、社交媒体上已经预热起来了,网友纷纷向母亲“花式示爱”。这可是父亲节比不上的节日待遇。
我们也陆续收到了部分患者送给催眠治疗师Lucy的节日鲜花。在某个程度上,在这些患者的某个人生阶段,她承担了他们心目中部分的理想母亲角色。
患者为Lucy送上的鲜花与卡片
其实我跟大部分人也一样。我2岁的时候生父去世,我对他的印象已经非常模糊了。虽然说长兄为父,后来我的大哥承担了部分的父亲角色;但我对母亲的感情和怀念仍更加强烈。
而且,由于我特殊的成长经历,迄今为止我的内心世界共有3位“母亲”,她们对我的3个人生阶段影响重大。我从她们的身上看到了优秀母亲必备的3个品质:
对孩子给予充分心灵滋养的意识和能力;
人格、心理、经济的独立;
处理家庭关系时的智慧。
我认为任何一名真正伟大、卓越的母亲,一定也具备这3个品质。
01、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这句话对父母角色的总结真的非常好,尤其是后半句。水是生命之源,水润物细无声,特别在孩子的婴幼儿、儿童时期,母爱应像水一样滋润着他们的心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除了给予孩子生理上的照顾喂养、物质上的满足之外,母爱更应该是一种心灵滋养。可惜这个理应是常识的道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心理学家和大众忽视,甚至排斥。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心理学界主要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并衍生出过度训练婴儿行为、不鼓励母婴进行情感接触的育儿主张。很多心理学家把母婴依恋的现象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是婴儿渴望吃奶、吮吸的生理欲望得到满足。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才逐渐扭转了这一偏颇认知。
在实验中,哈洛将刚出生的猴子与其母亲分开,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其中一个是“铁丝母猴”,可通过特别装置向小猴子提供乳汁;另一个是裹着绒布而温暖的“绒布母猴”。
最后的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小猴子只在饥饿的时候到“铁丝母猴”处吃奶,更多时候则选择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在受到外界惊吓、威胁时,小猴子本能般地抱着绒布母猴寻求安全感。
而且,即使有“绒布母猴”,这些小猴子长大后回到群居生活时,其出现明显的孤僻、自闭,甚至有自残和攻击性,拒绝进行交配。后来哈洛用特殊的方法令其中的母猴怀孕并生下婴猴,但其大部分都缺乏母性行为,对婴猴表现得冷漠,甚至有暴力对待。
无疑,实验中的恒河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其具体的实验手段违背了动物实验伦理,一直备受争议和批评。
但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该实验结果对人类婴幼儿的养育仍有很大启发意义。它动摇了当时以行为主义为主的育儿观,启发了后续更多心理、教育学者积极探究母亲满足婴幼儿的心理依恋、建立积极的触、视、听觉链接,给予情感回应的重要性。
从那时开始,大量心理实验指出在孩子生命早期,母亲的养育方式对其精神心理、情绪认知有重大影响。有良好母婴情感关系的孩子智力发育更快,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更强,具有更低的孤独感、焦虑感和攻击性。
有国外实验发现,如果孩子在0到3岁没有形成对母亲或主要养育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今后产生人格问题的风险更高。
所以,在孩子的婴幼儿、儿童时期,母亲不能停留再只满足其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还要注重对孩子心理、情感需求给予温暖的回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