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如暴风雨般向我砸来的时候,我就容易产生逃避心理,因为不知道从何入手而选择了拖延。当事情到了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我又会在焦虑和压力中,强迫自己去完成。事情草草收场,我没有成就感,导致做事积极性更低了。如此一番,我陷入了“不断自我否定”的死循环。
这个时候,我会拿出《做事的常识: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下文简称《做事的常识》)来翻一翻,看看作者遇到这些问题的话会怎么办。这本不足页的薄薄小书,让我常看常新,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治愈自己的焦虑情绪。
《做事的常识》有两个版本,年的第一个版本两年间8次加印。年12月的新版本进行了文字修订和阅读体验优化,同时在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这种“重版出来”和加印,也说明这本书的干货满满,受到读者们的喜欢。
所谓“做事的常识”,似乎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道理只是道理,没有融入我们的生活,变成我们的习惯。而《做事的常识》做的,就是把道理转化为容易上手的技巧,用于实践。
全书主要分为“拆解问题,立刻开始,坚持到底和不怕重复”四个部分,通过作者自身实践和经验,总结出42条切实可行的技巧,以帮助我们去养成做事的好习惯。
本书的作者——小仓广,年出生。青山学院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进入日本最大人力资源情报公司Recruit公司服务。3年担任组织人事咨询顾问公司Faithholdings及Faith总研董事长,现为小仓广事务所董事长。
写这本书之前,他觉得自己处于“瞎忙”的状态,于是用了五年时间去检讨和修正。于是,他在“4年内写完了20本以上的书,并出版发表;3年内每天在电子报上发表文章,读者破了5万;1年内成功减重23公斤······”
小仓广在书中提到的干货内容和方法很多,让我受益匪浅,帮助我从“不断否定自己”的漩涡中逃生。下文,我从“想成功,先做选择”、“分解大目标,做好小计划”和“坚持,比完美更重要”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想成功,先做选择
“决定什么事可以被牺牲”
1.1.从“断舍离”开始
我们生活匆忙、选择太多,恨不得可以把一天24小时掰成48小时来用。如果凡事都不肯放手,有限的时间是永远不够用的。不如试着从工作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去“断舍离”。
看看作者的断舍离清单,每一个事项都是明确而清晰的小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在切实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比如,不续摊,不看电视,不陪夫人逛街只负责接送。
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方式,认真审视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减少消耗你时间和精力的事件。比如,面对同时间段多如牛毛的综艺节目,只选择其中一个。
1.2.远离容易沉迷的事物
在书中,作者认为自己完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他会懒惰,会意志力薄弱。所以,当他发现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在网络上看新闻、社交,导致写作时间减少时;小仓先生索性拔掉了网线,主动远离了网络。
太多的时候,我们知道沉迷不好,浪费了时间,但总“戒不掉”,主要还是对自己不够“狠”。试试强制自己远离,拔网线、关朋友圈、卸载APP。
1.3.不浪费*金时间
小仓先生的*金时间是上午的四个小时,这个时间段他的头脑最清醒,所以他会把重要的事情放在上午做完。每个人都*金时间可能不同,但相同的是,除了重要的事情,大家都有很多杂事要做。
什么是杂事呢?就是那些不太需要动脑子,但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的事情。作者在书中做了举例和总结,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些杂事可以放在自己的非*金时间去做。还有一些生活中的例行家务,比如洗衣服、扫地,则可以等到想睡觉的时候再去做。
2.分解大目标,做好小计划
“大目标让人累,小目标让人兴奋”
2.1.拆解大目标
今年年初,我开始正式撰写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每天我都会在日程表里写下“写论文”这个事件,但实际上我常常在电脑前“冥思苦想”几个小时,结果写了不到百字。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写5万的论文对于我来说,是个大目标。于是我进行了调整,把拆解了大目标,把论文撰写分成文章总体结构提纲、摘要、写章节提纲、各章节文字内容、各章节图表内容等多个小目标。
分解成小目标后,我每天的工作效率明显得到了提升。这是因为:首先,明确今天自己需要做哪些工作;其次,因为是小目标,执行难度降低,很容易上手;再次,小目标容易完成,也给了自己很好的正向反馈,激励自己继续工作。
2.2.停下来,做计划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之后,不要忘记把目标具体化,变成容易进行的小差事,形成可实施的计划。书中,小仓先生以“决定报名健身房”为例,给出了他的“工作分解清单”。同时,他也建议把计划写的越详细越好,可以加上起止日期等。
在《高效能教师的时间管理法》也中提到“停下来,做计划”这件事——“最初,这些看似多此一举;但这样你能感觉到掌控着自己的时间,而不是被时间牵着鼻子走”。
2.3.从简单的开始入手
在《做事的常识》中,小仓先生不建议先做困难的工作,因为那需要非常坚定的意志力才能完成。如果是意志不够坚定,做事时还是从简单容易的小事开始着手比较实在。
在我写论文期间,导师也给了我一个类似的建议:每天工作结束时,给明天留下一个简单的任务;这样明天开始工作时,就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从简单容易的事情入手,就可以降低难度和心理压力,让我们更好的去完成接下去的工作挑战。
3.坚持,比完美更重要
“只要跑到终点,再狼狈都帅”
3.1.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每年考研考公以及各种职业考试,报名人数总让人觉得害怕;“哇,这么多人考啊”。但到了考场,我们总会发现不少空着的位子,不少人由于各种原因放弃了考试,也放弃了这次机会。
“即使抱定决心要实现目标,但各种无法预料的原因,总是不断让你感到挫败,最后产生放弃的念头。”
坚持到底,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却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所以,只要坚持到达终点,即使过程辛苦狼狈,也值得掌声。
3.2.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小仓老师的人生导师曾对他说,“你知道吗?我为了在一场重要的会议中发表演说,熬夜赶出了一份简报。但这个年纪熬夜后身体果然吃不消。自己上台演说时不觉得累,但是当下一位演讲者上台时,我却在台下打瞌睡。过去的我绝不容许自己让这样的糗事发生。不过,现在的我,不但能接纳自己的小失误,也懂得欣赏别人的缺点。”
的确,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需要顾及的各个方面,如果事事都追求完美,必定疲惫不堪,容易生气烦恼甚至愤怒。所以,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对于失败,不要看得太重,勇敢爬起来再接再厉;不要勉强或伤害自己。
3.3.不断复盘,让重复有意义
《做事的常识》中,小仓老师把“如何做好一件事”分为“开始→坚持→重复”三个步骤。“重复”的重要性在于,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调整,才能抵达终点。
在重复过程中,复盘能力的高低会对于再一次的尝试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在《高效学习7堂课》中,秋叶老师认为可以利用“结构思维、拆解思维、联系思维、换位思维和复利思维”去进行高质量的复盘,对自己的得失进行分析、修正错误、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重复”有意义,而不是原地踏步。
4.写在最后
当时,在看《做事的常识》时,觉得是一本不起眼的小书,书中内容也很易懂,似乎对我没什么作用。但回头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有些书中提到的习惯和技巧,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生活中,同时也带给了我很多正向的改变。
要把一件事情,说的浅显易懂,使任何人都能用于实践操作,是不容易的;但《做事的常识》做到了。每个人阅读它的人,都能从书中受益,寻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自己的工作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