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区儿童游乐广场上格外热闹,几个妈妈们因为“孩子是不是识字越早越好”的话题讨论激烈。
4岁睿宝的妈妈说,她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家3岁的孩子捧着一本书读起来特别顺溜,问过才知道,3岁娃识字量已达多。
睿宝妈赶紧买来儿童识字的书本,可是怎么教,睿宝都不学,甚至逼急了还出现摔书发脾气的现象。
睿宝妈满脸的焦虑,别人家3岁的孩子都识字那么多了,自己家孩子4岁还没兴趣,是不是智力有问题?
这个话题在妈妈圈里突然就炸开了锅,有的妈妈说自家孩子5岁了,逼着都不学识字;有的妈妈说自家孩子喜欢认字,但父母不敢教,不知道现在识字合适不合适。
那么,孩子是不是识字越早越好呢?
在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宝爸宝妈们先要走出下面几个关于孩子识字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识字越早孩子越聪明。
早识字和开发智力并没有关系。早在年时,美国社会学家通过研究指出:人为干预和指导确实可以得到提高,大约可以提高7、8分,但是只要这种干预消失,智商水平还是会降下来。
宝爸宝妈们可以一时的协助孩子识字认读,但不能终其一生陪伴孩子学习。
还记得神童魏永康吗?2岁掌握多个汉字,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进入重点高中,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当时全国无数父母膜拜,都想知道他的父母用什么的方法教出了这么厉害的孩子。
然而,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却被学校劝退处理。
究其原因,本该在他建立自我的年龄,全部用在了“学习”书本知识上,人人以为“聪明”的魏永康却在冬天穿着拖鞋、夏天穿着棉袄。
生活的基本常识、人际间的交往都不会的“神童”,最终的结果比“泯然众人矣”更让人心酸。
第二个误区:认字越早的孩子,入学后学习成绩会更好。
可以肯定的是,学龄前识字早的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毫不费力,许多孩子上一年级发现老师讲的我都会,上课不听课,学习成绩仍然扶摇直上。
但到了二、三年级突然发现老师讲的他不会,心理上的优越感从峰顶直奔谷底,又很容易催生孩子的自卑情绪。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赢在起跑线并不意味着能一直赢下去。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个学前班做了实验,第一组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第二组是以学习社会交往为主。
在5岁前,第一组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会更多的单词和数字,但是到了6岁,这些孩子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随着年龄增长,第二组反而愈发优秀,他们更有学习热情,创造力也非常惊人。
成绩的好坏,关键看孩子的学习能力、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而非强迫式灌输知识。
第三、教孩子早认字是为了孩子,还是自己的功利心?
朋友家四岁元宝可以读出许多的绘本上的字,我们每次聚会,元宝总被爸妈叫出来给大家念故事、古诗。
一些稍长篇幅读完,所有人赞叹时,元宝爸妈得意洋洋、元宝却垂头丧气。
在爸妈持续灌输文字时,元宝终于嚎啕大哭,他说他讨厌学习、讨厌爸爸妈妈,这才引起了家长的反思,一直以来他们在意的只是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可,并没有注意过元宝是否能接受、是否喜欢。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写道:学认字没有错,错的是太多的人一直怀着功利心用错误方法来教孩子认字,败坏了孩子的学习胃口。文字不过是替罪羊而已。
国内教育专家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指出:“0-6岁的儿童,要学会把握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秘密,那就是创造一个自我”。
这也就是为什么全世界的孩子都是6—7岁才能上小学的原因,这是经过许多国家几代人的研究共同得出的结论。
因为在0-6岁,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自我:包括安全感、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意识、人格力量等等。
那么孩子是不是识字越早越好?学龄前儿童分成两个阶段来看,对于0—3岁的孩子,肯定不是识字越早越好,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孩子太小识字,负担太大,学也白瞎。
3岁以前的孩子正是身体语言和图画语言充分发展的时期,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即来源于此,孩子对于世界是直接的感知,并不会去深度的思考。
放弃了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直接跃入识字的阶段,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就会慢慢地退化。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说:让孩子提早认字,很容易让孩子形成阅读障碍,还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3岁以前的孩子识字,只是把字当图记,汉字是一种符号,比较抽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具备理解符号的能力,在他们的眼里汉字只是一些线条的组合,没有任何意义。
就好比他背唐诗并不懂得意思一样,原本喜欢彩色图片的年龄,非要认识抽象的字符,反而会激起强烈的厌学情绪。
第二、孩子太小识字,拔苗助长,扼杀想象。
识字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阅读,阅读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字的含义,二者相辅相成。
阅读要建立在对实际生活的实践和理解之上,3岁之前的孩子对生活常识的理解太浅,阅读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个年龄段应花时间去体验大自然、接触人。
比如在读绘本故事时,早识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