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心理学简报》本期内容简介
“门当户对”曾经在不同文化和国界中成为了婚配条件首要考量条件。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家庭划分对于阶级的依赖逐渐减弱,同时女性意识的萌发促使了婚姻自由的发展,因此“门当户对”在当今的婚恋观念中逐渐淡出。
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门当户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本文将重点从发展心理学角度为读者分析这一观点,欢迎读者们踊跃讨论。
(全文共计两千余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01“门当户对”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
阶级壁垒弱化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父权思想统治着社会和家庭,男人在社会中承担主要的*治和经济角色,这些角色决定了其家庭所处的*治和社会地位。*治和社会地位可以通过继承传给下一代,因此家庭反过来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治和经济。
所以,家庭对于构建社会的基础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从社会角度,对家庭的人员构成也自然有着不可回避的要求。“门当户对”的婚配观念应运而生,通过姻亲,夫妻双方的家庭可以建立*治、经济的联盟关系。
但进入现代社会后,阶级壁垒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而逐渐弱化,制度的变化使得家庭所处的*治和社会地位难以通过显性的继承而直接世袭。现代社会更强调通过个体奋斗而获取社会地位的思想,因此阶级壁垒瓦解导致“门当户对”失去了其*治联盟的意义。
父权思想弱化再者,由于女性意识萌发,父权制逐渐失去其统治地位。
回顾人类发展史,在私有制时期,男人将女人财产化、私有化。这样的行为由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加持导致了父权制的产生。在父权社会中,男人通过婚姻将女人合法化为了其家庭的私有财产。
历史学家StephanieCoontz在《婚姻史》中提到,婚姻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决定了其所生活的社会等级;而男人作为生活的提供者,享有主动选择妻子的权力[1]。
但现代社会女性思潮涌起,男女平等成为了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同时,女性自由追求婚姻和爱情的诉求得到了表达,因此“门当户对”的概念也逐渐被弱化。
02“门当户对”为什么存在合理性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原生家庭塑造了个体的观念人类的心理发展因人而异,但其规律从一个人的出生到死亡却大同小异。在心理学的众多分支中,发展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人们心理的发展规律。其中,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ErikErikson和他的妻子JoanErikson在20世纪下半叶提出了“人生的8个阶段”(Eightstagesofman)成为了发展心理学中最为醒目的一个里程碑,该理论总结出了一个人从生到死必经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2]。
从ErikErikson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的观念和常识通常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在原生家庭形成,原生家庭的教育对于个人的影响将持续一生[2]。
因此,在结婚对象的原生家庭实际上反应出了其最根本的人生观念和基本常识。如果婚姻双方在童年时生长的原生家庭差异过大,尤其是养育人的“三观”差异太大时,夫妻往往在爱情激情消退后,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三观”迥异,性格不合。
举例:2岁前的心理发展奠定了成年后对恋人的信任感上文提到的著名心理学家ErikErikson指出,一个人在0-2岁时要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信任vs不信任(TrustversusMistrust),也就是对亲密关系的人是否能形成基本信任感的关键时期[2]。
在生命早期,初来乍到这个世界的我们的生活重点是建立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如果养育人在这个阶段采用适当的方法养育我们,我们将产生对于生活的希望感,并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信任。如果婴儿没有得到适当的养育,婴儿将变得缺乏安全感,从而对养育人和外界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我们能成功度过这个心理危机,我们将在未来的成长中,甚至在成年后对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加拿大湖首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年的实验中进一步发现:婴儿对于抚养人的安全感决定了孩子成年之后的亲密能力,奠定了在今后恋爱关系中的信任基础;一个在婴儿时期从抚养人那里获得了足够安全感的孩子,将在成年后产生较强的亲密能力,更有可能获得长久幸福的爱情和婚姻,会因为建立信任关系而在恋爱中收获更多的幸福感[3]。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人无论怎样也很难信任他人,所以与朋友的亲密感较弱,且对恋人的信任感不足,常常会因为怀疑而与恋人产生疏离感。而有些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能与他人建立较强的信任关系,因此能交到推心置腹的挚友,并对恋人有较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亲密关系稳定。这些差异的形成根据心理学研究的规律,其实早在人们2周岁以前就已经奠定了。
03小结:“门当户对”是指观念和认知的融洽
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观念和认知的融洽是和谐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观念和认知并非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成年后才形成的,而大多形成于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因此,要找到一个三观一致的完美伴侣不仅需要爱情的激情,也需要原生家庭在培养孩子观念时的“门当户对”。
写在最后: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爱情,也是两个家庭的融合
曾经陌生的男女通过婚姻组成了最为亲密的关系,婚姻和恋爱不同,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爱情,也是两个家庭的联盟和融合。
虽然“门当户对”的阶级观念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但在夫妻双方达到观念和认知一致的道路上,原生家庭培养理念的一致确实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磨合。
参考文献
[1]Thibaut,J.W.Kelley,H.H.()Thesocialpsychologyofgroups.NewYork:Wiley.
[2]Erikson,E.H.().Identityandthelifecycle:selectedpapers.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Press.
[3]Rotenberg,K.J.().TheSocialisationofTrust:Parents’andChildren’sInterpersonalTrust.I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18(4),–.
原创作者|吉夕心(《心理学简报》总编辑)
审稿|心上田(《心理学简报》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