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之“动画产业新透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会主席、英国动画制作人、独立动画咨询师凯·本博,中国动画编剧马华,马来西亚动画创意专家哈斯努·哈迪·沙姆斯丁出席了论坛,并结合各自在动画产业的丰富经验以及对前沿动画市场的观察与思考,共同探讨了动画片如何突破与创新、如何国际化等话题。
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会主席凯·本博
除了精彩画面、惊奇创意,更重要的是情感连结
凯·本博从业超过25年,她曾在英国BBC电视台的儿童频道CBeebies主管内部节目生产和并购业务。在凯的领导下,CBeebies频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类型、多平台的内容输出体,稳居英国最受欢迎的学龄前频道的宝座。凯·本博介绍道,面向6岁以下、6至12岁这两个年龄群的儿童,其团队一年内会制作12部题材各异、专门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在电视和互联网平台播出。这些动画片涵盖语言培养、科学技术培养等内容,但并不说教,而是充满思维引导和互动。
立足BBC强大的平台优势,CBeebies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在不断传承与突破。凯·本博说:“我们以前会把舞蹈跟儿童相结合专门做相关的一些内容,而且我们也很注意挖掘我们的古典文学,像莎士比亚戏剧的作品我们会进行创新改编,制作出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让儿童从小就可以接触到经典,接触到文学和戏剧。”在技术上,“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我们也非常重要,比如随着AR和VR的发展,我们故事的渲染,还有进行表达的方式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一些软件的发展都让我们的制作过程更加流畅。”
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马华
“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为什么《功夫熊猫》不是中国的?”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一级动画编剧马华又一次发问,“因为我们的常识里熊猫很可爱,很胖,很慵懒,它学功夫好像有点怪怪的。而这恰恰是突破口。”
马华提出,当下中国动画人需要在创作思维上作出转变:“真正的问题在于,创作者能不能把教育问题变得润物细无声,而不是直观的教化。”在他看来,基于儿童对于动画天然的喜好,中国动画片创作人更要把“寓教于乐”作为一种创作使命,“以动画的方式承载艺术,有娱乐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承载和儿童交流的交互性的一面。”在他看来,真正好的创意应该是有情感承载的,优秀的动画作品不仅能吸引儿童,还会受到成年人的喜爱,“《飞屋环游记》中设定了无数气球帮助房子飞上天空,奠定了它跟其它电影最大的不同。而且这个房子承载了老人所有的情感,特别打动观众。这是一个既有故事性、又有视觉又有情感的创意。”
动画片能创造视听奇观、让成人产生重返童年的奇幻梦想,但在精彩的画面、惊奇的创意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与观众之间产生情感连结,这样才能保证作品在信息庞杂的互联网时代中脱颖而出,产生传播价值。
本届白玉兰奖动画片评委哈斯努·哈迪·沙姆斯丁
在创新中坚守本心,借助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来自马来西亚的评委哈斯努·哈迪·沙姆斯丁现场展示了他与他的团队制作的历史类动画《萨拉丁》。沙姆斯丁介绍,马来西亚只有三千万人口,但它是一个人口多元、文化多元的国家。“我们本身就具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和内容,如果我们要走向国际,必须更多接触国际世界,开拓国际视野和国际体验。”沙姆斯丁表示,马来西亚的动画制作机构会从源头出发,打造国际化的作品:“我们也请到英国的编剧,请到美国洛杉矶的编剧,来帮助我们做剧本的把关工作,帮我们写马来西亚动画片的剧本,这是我们国际化道路的一个方面。”沙姆斯丁感慨于动画制作团队需要不懈努力的坚定决心,“动画不是一个人的事,当你无法坚持的时候,你应该寻求团队的力量。”
论坛上,几位中外嘉宾也火热地交流了近期的网红动画《小猪佩奇》。陪女儿看《小猪佩奇》的马华认为,无论是价值观、寓教于乐,还是对儿童心理的把握、讲故事的技巧,《小猪佩奇》都给他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凯·本博表示《小猪佩奇》在英国也是具有十多年历史的人气作品,但这样的爆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小猪佩奇》的角色都有非常强的性格,而且猪妈妈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除了孩子,父母也非常爱看,能学到很多育儿经。”
对如何将动画片推向国际市场,三位嘉宾也发表了真知灼见。
沙姆斯丁以上海电视节为例,称赞让从业者坐在一起互相交流、分享借鉴非常重要:“你要去保持这样的一种沟通和互动,要打开你的眼界,保持你的求知欲,要了解别人做什么,先进的东西在哪里。”
凯·本博认为动画片要让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无论他们来自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或者出自什么样的种族。本博介绍说,他们制作的动画片得以输出海外市场,除了得益于BBC强大的平台能力,频道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独有的价值观。
马华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不少值得取材的故事,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以现代化、国际化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文化资产,“我们应该在传统中找到新的东西,不断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加强优化动画叙事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