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什么是常识性信念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常识
TUhjnbcbe - 2023/8/12 20:37:00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些事情:

1、两个性格、脾气完全不同的人结婚了。大家会说:“爱情就是异性相吸,不同性格的人互相才有吸引力。”但不久他们就离婚了,大家又会说:“早说过,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根本不适合在一起,价值观都不一样,怎么可能过得一块去。”

2、一个成功人士的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学,大家会说:“虎父无犬子,果然好孩子都是遗传的”。没想到这个孩子上大学后,沉迷网络,后来毕业了也没找到好的工作。大家又会说:“老话说得好‘穷不过三代,富也不过三代’,没经历过苦,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大的成就。”

3、朋友最近失业了,没想到反而获得了新的岗位,收入更高了。大家会说:“祸福相依,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但没几天,得知朋友的新公司是骗子公司,朋友反而被骗了钱。大家又会说:“祸不单行,果然公司看人是准的,怪不得要辞退他。”

在生活中这些哲理太多太多,比如: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撞南墙不回头”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日久生情”“距离产生美”

大家在茶余饭后,互相八卦的时候,都会说几句这样的生活哲理,貌似瞬间就让自己变成“看人”的专家。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所谓的哲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属于“马后炮”的形式。

其实你仔细观察一下,不光我们普通人这样,在网络上、电视节目上,很多所谓的“专家”“学者”,都是喜欢评价发生过的事情,并且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早就说过”“让我说准了吧”等等。

这些所谓的知识、哲理,就是“常识性信念”。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常识性信念都是错误的。

因为常识性信念有两个明显的缺陷:

一、大多数常识性信念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并不能用准确的量化标准去验证。而且大多数常识性信念都有正反两面的佐证词语。也就是说,我们永远能够给发生的事情,找到合适的常识性信念。

某个专家平均每周上五次节目,每次节目一个小时。一年就能上多个小时的节目。那么他在节目中分析、预测的事情成千上万。很可能一个事情对应三五个预测结果,但某次预测获得了准确的结果后,就会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他神机妙算的确凿证据。

我们往往都是在追求正确的答案,甚至不惜去筛选不利的条件,相反的证词甚至结果。这在辩论上尤其突出,正反两方的观点就把这种常识性信念的累积做到了极致。

二、大多数常识性信念都是个人观察和经验的累计。并不能通过重复性检验。人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收集信息,从视觉信息、听觉信息、感觉信息,很多信息我们可能是无意中接收到的,甚至我们都回忆不起来它。但是,一旦这种信息反复出现,将进一步加深这种信息的记忆程度。剩下的就是发生一件事情给这种信息一个可信度。

你在网络上刷到一个视频,某人在评论一个你没有去过的某地,说那里的饮食非常糟糕,根本没有好吃的美食。一个视频才1分多钟,能在你的脑海中留下多大的印象那。但是一个月后,你又刷到了另外一个差不多的视屏,一个月后,你又刷到了一条视屏。一天,你的朋友来找你聊天,说近期要去某地出差。你下意识的张口就说:“这地方没有好吃的,你最好带点食品。”朋友纳闷地说:“你去过那里吗?”

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总是充满了各种随意的、主观的因素。在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们往往通过报纸、书籍和交流得到各种信息。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并没有经过太多的筛选,得到的信息尚且能够综合多个方面的观点。但就是这样,我们还会造成很多刻板的观念。

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来临,我们每天刷的视频都是经过算法精心筛选的,当后台发现你看完了一条养育孩子不容易的视频后,后台就视为你喜欢相关视频,将不断的给你推送各种相关信息。

而当你看完一条单身青年的幸福生活后,同样的信息将不断推送给你。

另一边,你的朋友看到一条可爱的小孩的视频后,后台又不断推送给他相关新闻。同样的青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单身青年的危机等等视频又不断地推送给他。

那么到底养孩子是幸福还是不幸福?结婚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我想这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在算法的不断加权下,一个新的“信息茧房”就形成了。而我们的常识性信念也在不断地形成。#算法#

那么,你认为这种做法好吗?会不会真的影响到你的生活?在生活中你又遇到过哪些常识性信念错误的事情呢?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如果您喜欢的话,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常识性信念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