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左手按住自己左侧胸前区,满头大汗,烦躁,呼吸急促....家属拽着医生的衣服,哭喊着说“医生,一定要救救他,救救他”。急诊医生安排测血压、心电图、心脏彩超.....然而,各种检查结果均正常,排除了心脏病。大概20分钟后,老王“心脏病”发作的症状竟然也消失了。
老王不止一次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每次都查不出具体病因。这样的经历让老王苦不堪言,甚至认为自己得了“怪病”。那老王每次出现的心慌、胸闷、气短却检查无异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可能是惊恐障碍。
什么是惊恐障碍?
好心情:惊恐障碍以反复出现不可预期的惊恐发作为特点,常伴有心悸、出汗、窒息感和濒死感等。属于焦虑症的一种,与我们平时经常说的焦虑症不同,惊恐障碍是急性焦虑发作,且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出现强烈的惊恐。
惊恐障碍发作时有哪些表现呢?
医院廖峥娈医生(医院心理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惊恐障碍通常在1个月内经历3次惊恐发作,或1次惊恐发作后持续担心下次发作,病程持续1个月。虽然惊恐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种,但很多人却很陌生。
惊恐障碍和心脏病如何区分呢?
惊恐障碍虽然伴发类似于心脏病发作时的症状,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
1.惊恐发作突如其来,终止迅速,通常持续20~3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发作时始终意识清晰;
2.惊恐发作时有难以解释的恐惧感,甚至惊叫、呼救,痛苦到极点,而心脏病发作时不一定有;
3.心脏病发作可出现气短、感觉呼吸困难,但通常不会出现过度换气;而过度换气是惊恐发作时最常见的惊恐反应;
4.心脏病发作时可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甚至放射到左臂、颈部及背部,而惊恐发作时表现出来的是游走性疼痛,有可能是前胸疼、后背疼,还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疼痛;
5.两者的鉴别,最终需要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及检查结果综合判定。
为什么会发生惊恐障碍呢?
好心情:惊恐障碍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目前明确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家庭因素:父母的不良态度(如父母极度恐慌,控制欲极强等)从小植入了孩子的内心以及童年的心理创伤等。
性格因素:敏感、情绪不稳定的人对未知的危险反应越强烈,就越容易促发惊恐障碍。
心理因素:总是消极地思考问题,总是否定自己,总是感到压抑,自卑,缺乏自信;或者过于严苛要求自己,追求完美等,都有可能诱发。
社会因素:与负性的生活事件如经济困难、婆媳关系、夫妻矛盾、工作压力、亲人分离及过度劳累等,都有可能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产生较大的焦虑和恐慌反应。
不良的生活习惯:过量饮用咖啡酒及茶、贪食、睡眠不足、缺乏运动或运动过度都可能诱发惊恐障碍。
得了惊恐障碍,怎么治?
好心情:反复出现惊恐发作让人痛不欲生,对每位惊恐障碍的患者朋友来说,减少或消除惊恐发作是治疗目标。惊恐发作是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结果,其躯体症状通常不会导致生命危险,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有效的。
药物治疗:苯二氮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治疗惊恐发作起效快,但长期使用易导致依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治疗惊恐障碍有效,通常2-3周起效,无依赖倾向。长期服用SSRIs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经过8-12周的急性期治疗,可转入巩固和维持期治疗,时间至少1年。若是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满意、伴有抑郁或其他焦虑障碍的人则需持续治疗数年。
心理治疗:经研究证实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惊恐障碍的有效方法。首先是帮助患者认识惊恐症状,缓解心理压力,减少过度就医;其次是让患者暴露于自己害怕的感觉(如头晕、心慌及其他不适感)和害怕的境遇(如拥挤的地铁及公交车),通过有计划的暴露,使患者注意这些感受,从而耐受并控制这些感受,不再出现惊恐发作。
好心情平台建议:惊恐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该怎么做?
除了接受药物及心理治疗外,惊恐障碍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参与过于刺激的行为如看恐怖片、玩密室逃脱及玩过山车等,这些易引起惊恐发作。
2.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可以练习放松训练(深吸气,然后慢慢的吐出,感受自己的情绪),感到焦虑时学会转移注意力,不要过分注意自己的身体症状。
3.养成运动习惯,如太极拳、瑜伽、快走、慢跑等。空闲时间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等。
4.合理饮食、营养均衡,但要避免过量摄入酒精、咖啡、烟草等,这些物质有可能或会加重焦虑情绪。
5.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全程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医院温馨提示:惊恐障碍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早期治疗目前主要考虑药物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如果出现了类似症状发作,医院就医。另外,家属也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如监督服药、观察治疗是否存在副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