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读社会心理学面对社会事件,我们的判
TUhjnbcbe - 2023/3/14 19:27:00

本小节主要内容为认知社会事件时判断机制的总结与利弊分析,采用第一章提到过的研究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实验等研究方式,保证结论的严谨性与前瞻性。限于篇幅,将分为两次介绍。

我们的判断机制分为两大类:直觉判断与启发式判断。

在本章第一节的“社会感知”中,我曾经介绍过“感知的启动”,而直觉的判断就表示感知的开始伴随着判断的开始。这就是“直觉”,依靠我们的“经验”“知识体系”,迅速的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

直觉犹如电脑中隐藏运行的程序,属于自动化加工的思维,不被我们有意识、深思熟虑分析控制,结合到现实生活,是前方突然出现人、车时立即刹车,听到上课铃声时迅速回到教室坐好,听到别人喊自己名字时下意识找声音来源。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大量运用直觉判断,令我们避开众多危险因素。虽然“直觉”一词经常代表着“不严谨”“没有说服力”,但直觉的力量不可小视,心理学家们有如下总结:

图式——心理概念或模板——自发地引导我们的直觉和解释。

我的理解:我们会对生活中遇到的事件进行归类总结,进而形成应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案(即模板),这通常被看做生活经验,而我们在遇到熟悉的“事件”时,会不自觉的套用这个“经验模板”。

情绪反应通常是即刻的,在我们进行审慎的思考之前就已经表现了出来。

我的理解:因为自动化思维的存在,我们对事件的直觉判断往往会先于理性的思考,因此,我们的情绪、情感立场往往是即时出现,这通常是针对突发性的事件,例如突然的巨响,画面等等,会让我们下意识的做出判断,同时带动身体反应。

如果人们积累了足够多的专业知识,他们就可以凭直觉获得问题答案。

我的理解:在直觉判断的定义中提到过,直觉并非仅仅是人依靠动物式的本能做出反应,而是以社会性的学习为主,针对我们熟知的社会事件,根据我们的“过往经验”做出即时判断。

当面临需要做决定却又缺乏专业知识快速做出判断时,我们的无意识思维就会引导我们做出令人满意的抉择。

我的理解:对于抉择,思考时掺杂的因素越多,预期越高,结果往往越令我们不满意。反而我们无意识的抉择,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与“期待”不多,对结果的越容易接受。

按照本书惯例,既然充分肯定了直觉的作用,下面就开始分析直觉的局限性。

直觉毕竟是无意识的思维,诚然可以应用于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熟悉场景,但“套用生活模板”确实不足以满足对结果要求更精细的事件,甚至于直觉会出现丢失关键因素或模糊多因素区别的情况。如视觉错误

彭罗斯三角纪念碑谷

仅仅依靠直觉而不进行学习与验证的结果是当事人的“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的独断性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决策者总是对自己的决定具有独断性,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是缺乏自觉性和意志薄弱的表现。

实际上,在本系列第一章分析“社会常识”中,我提到过诸多我们会“自以为正确”的“社会常识”,在这里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自信”“智力自负”(我早就知道了),而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个人判断,这其中包含了第二章涉及过的“自尊”,当事人相对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年纪甚至仅仅擅长非相关领域,但更多场景中,当事人实际上并不知道“自身能力不足”“学识落后”,仅仅因为“我”曾经学过,用过,却并非长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读社会心理学面对社会事件,我们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