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疫情之下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加严重, [复制链接]

1#

综合外媒4月11日报道,美国一名年仅15岁的女孩由于受不了疫情期间的长期封锁,选择在家中上吊自杀。而她并不是第一个因为疫情封锁而自杀的学生。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发布“新冠疫情与精神健康”*策简报,表示新冠疫情不仅攻击我们的身体,还增加了心灵上的痛苦,严重影响全社会的精神健康和福祉。因此,各国必须将促进精神卫生作为当前重要事项,迅速加以应对!联合国的报告指出,目前,对精神健康领域的投入,在应对新冠疫情的总开支中平均占比仅有2%。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和药物滥用部门负责人凯斯特尔也在14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全球多国的调查均证实了新冠疫情加剧了民众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疫情严重地区。根据调查,心理压力增加的人群比例在中国为35%、伊朗为60%、美国为45%。凯斯特尔还特别指出,一线医护人员尤其需要得到保护。

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亲子关系

提倡民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父母的期望

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这在客观上剥夺了青年在确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的“试行错误”。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社会环境。”

还有一种不当的期望,即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或发展愿望。如强迫孩子学钢琴,学绘画,而孩子感到“我不愿意,我不想,这样很痛苦……”,以至对未来失掉梦想,或不再期待未来,这也可能是选择消极自我同一性的家庭教育因素。

“在另一些病历中,消极同一性是出于想寻找和保持一个适应的地位,以对抗有病态野心的父母和权威人士的过分要求的不得已的结果”。

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父母能做什么?

协调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

青少年自我意识矛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观而真实地自我存在。二者会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这种不一致可能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

家长要根据不同情况,协助青少年解决这种矛盾,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不一致,分析、反省、解剖他们的自我观念,找到不一致的原因,让主观我和客观的我相符合,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理想我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现实我是自我的目前状态,理想我与现实我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远大,又可能使个体无法实现而感到失望、沮丧。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就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的自我理想与社会规范是相背离的,即选择消极同一性,会使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

在青少年学生中经常展开有关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有关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具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帮助青少年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自我完善需要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即个体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或集团,他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他了解社会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于他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

这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肆意行事;对现存的某些社会现象无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彻底逃避。这样的青少年,思想上很偏激,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攻击、厌世等行为。

关于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不只是去强调个体对社会的奉献,还要帮助青少年去正确认识社会、帮助青少年去适应外部世界,教给他们必要的处世技能等。

帮助青少年接纳自己

被接纳并不是指一个人必须要有突出的优点、成就或做出别人所希望的改变。自我接纳是人天生就拥有的权利。试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接纳,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他又怎么能引导自己向上、又怎么可能成长呢?可见,自我接纳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

然而,在生活中,着实有一些不接纳自己的人常会把很多能量用在自我否认和排斥上,带着许多对自己的不满、失望,甚至否认和拒绝。

"一个人经常不由自主怀有一些自我否定的想法和感觉,产生一些自我否定的行动。这样做非常容易,根本没有困难。"

善待自己、善待生命本来是生命的基本要求,但在人类身上反而变成了一种难得的品质,这是为什么?

大多数人认为,人的脆弱性在生活的各种磨难中得以反映,在人们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挫折和不幸,以至于人们把挫败和失望当成了家常便饭。然而人的不安和自我否定并不主要来源于客观环境的挫败与身处不利的环境,而其根本在于人自身的态度和认知。其实质便是:人们将目标与需求都变成了强求与苛求。

同样,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是苛刻的,对孩子的行为也是很挑剔的。这主要要来源于家长对自身的不接纳,如果家长对自己接纳的程度高一些,那么救孩子的接纳也会变得更容易一些。正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接纳,也会造成对他人的不接纳。

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