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樊登读书常识工作法 [复制链接]

1#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叫作《常识工作法》。我们最近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很多有违常识的事情发生,所以我就特别想让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用常识来工作。这本书的作者是马丁·林斯特龙,他是我们非常熟悉和信任的作者,曾经写过两本书,一本叫《感官品牌》,一本叫《痛点》。

首先,什么叫常识?“常识是看清事物本质,并依照事物规律做事的诀窍。”这是这个作者总结的。当然,我会有一个进一步的反思:你看到的究竟是不是事物的本质,这是很难界定的,不过,总要符合一些通常的认知。而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那些不能够理解的事,连这些最基本的通常认知都不能够满足。

比如,这个作者有一次在机场里,准备坐飞机去长途旅行。他就买了一个看起来很漂亮的耳机,打算在飞机上听。等他把那个耳机买回来以后,就发现耳机的包装怎么撕都撕不开。他就问机场里的人有没有刀子,借我用一下。机场里的人说这里是机场,已经过了安检了,我身上不可能有刀子。在机场里卖的东西,竟然要用刀子才能打开,他觉得这是一件有违常识的事,这让他很生气。你读这本书会觉得很好笑——马丁·林斯特龙是一个营销专家,他需要到全世界各地出差,所以他能见到特别多奇葩的服务和产品。

我个人也经历过一次奇葩产品带来的不便。有一次住酒店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件特别尴尬的事。那个酒店的水龙头设计得很现代化,它的把手是圆的,纯圆的把手看起来很好看,但是在洗头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洗头抹肥皂的时候,为了不让肥皂被水冲掉,我就把水龙头关掉了;等我抹完肥皂,就发现那个水龙头怎么拧也拧不开了,因为它是滑的。我很尴尬,只好先跑出去把手洗干净,才拧开了那个水龙头。这就是丧失常识的设计。

还比如我们很多人每天开会,天天过PPT,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事我相信所有人都有体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丧失常识的事情?我个人也吐槽一下,我见过一个城市搞垃圾分类,特别有意思。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做得很好,但是我见过有的地方,垃圾桶确实是分类的,旁边还站着一个大妈,负责看大家有没有把垃圾扔到正确的桶里。但是垃圾车来的时候,就把所有桶里的东西全部都扔到那个垃圾车里。后来连大妈都不管了,因为大妈知道这些垃圾全部都要扔到一辆车里。这些都是很奇怪的事情,它根本不符合最基本的常识。

马丁·林斯特龙反思后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最核心的原因是,人们在组织当中忘记了自己是独立的人。你变成了一个组织的流程,变成了一个组织的螺丝钉,所以组织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但是你忘记了自己有独立的判断,忘记了自己需要为谁服务。你服务的对象不是客户、大众,而变成了KPI指标(关键绩效指标)、组织的规则。所以规则、程序、KPI导致我们很多人每天做着这些丧失常识的工作,而不是用常识工作。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缺陷的企业生态。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大家有没有见过我们过去用的那种电视遥控器,上面有很多按键。其中有些键你一辈子都不会去摁一次,比如,遥控器上面的ABCD四个按键是啥意思?还有红、蓝、黄、绿四个按键是啥意思?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按键。甚至有的遥控器光开关就有两三个。马丁·林斯特龙有一次就遇到了这种遥控器,最后他不知道怎么关电视,只好把电源给拔了。

最好笑的是,他在坐飞机的时候和旁边的人聊天,问那个人是做什么工作的,那个人说我是生产遥控器的,你肯定不知道我们那个遥控器,不了解我们那个厂家。结果他一聊,还真是他用的那个遥控器的厂家。然后他就特别纳闷地问那个人,你们的遥控器为什么有那么多按键?咱们用遥控器的时候,有一个换台键、调声键、开关键,最多再加一个静音键就够了,你们干吗设置那么多按键呢?

那个人一讲,你就理解了。他说,因为公司里的各个部门都在争取遥控器上的位置。就是那个遥控器上的按键不是因为客户的需要而存在的,而是因为公司里的部门需要而存在的。这个部门说,我们有一个潜在的功能是什么什么,需要开发;那个部门说,我们有一个功能是什么……很多功能可能都没有得到用户的使用,但是这些部门需要存在感,需要去争取遥控器上稀缺的资源。

这件事情让我一下子想起我们自己的App。樊登读书App主页上的位置也是一个稀缺的资源,很多设计、按钮对我们的用户来说,很有可能也是一辈子没用过、不知道的东西。用户打开App就是为了听书,听完书就关掉了,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做了很多设计,原因是我们也有特别多部门,我们的部门也会争取这些稀缺的资源。所以我们一定要反思,你所做的这些东西,究竟是为了完成它的使命,为客户服务,还是因为你有一个具有缺陷的企业生态,你要去争取资源。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办公室政治。办公室政治会让很多人的工作变形。马丁·林斯特龙说:“在我看来,公司若存在如下几种情况,则一定会出现办公室政治问题:一是公司内部划分多个层级;二是公司办公室和员工之间存在地理距离。”为什么跨国公司很难管理,尤其是不授权的跨国公司特别难管理,原因就在于地理距离太远。“三是老板常常改变想法和观点。”假如老板本人两面三刀,老板本人言行不一,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拉拢一派、打击一派,那肯定免不了存在办公室政治。“四是公司内部存在各自为营的文化;五是缺乏经常性的内部沟通;六是员工对组织内其他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知之甚少,并专注于守护自己的地盘。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中,常识往往成为最早的牺牲品。”人一旦陷入办公室政治中,他是不会考虑常识的。他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安全。

还有过度依赖技术。这个我们待会儿会展开讲,就是当我们认为技术能够解决一切的时候,反而会带来很多有违常识的事情。还有过度依赖会议和PPT,还有很多奇怪的规则、规范和政策、合规性问题,这些东西都会导致大家不能理解的、缺乏常识的事情发生。

另外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从年到年期间,有人对青少年的同理心进行长期的心理学跟踪研究。从年发展到年,青少年的同理心,也就是共情关切和设身处地的能力,下降了48%。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幅的同理心的下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游戏。过去我们小时候都是在大院里玩,小朋友们打沙包、捉迷藏,有很多社交,有很多人际关系需要去处理。现在的孩子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没那么多了,甚至你会看到,很多孩子们在一块儿玩的时候,也是各自在打游戏,大家在网上用网络语言聊天。但是到了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共情能力都下降了。

有一个研究显示,两个人面对面聊天的时候,只要桌上放着一部手机,两个人的共情能力都会下降。如果你希望跟对方聊天的时候,能够谈得很融洽,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感觉,桌上就不要出现手机,更不要说拿在手上——手机放在桌上的时候,两个人的共情能力都会下降,拿在手上聊天就更没戏了。

这个作者有一次亲眼目睹,在一个电子产品商场的收银台,一位女士花了几千美元买了一大堆电子产品来结账。结完账以后,她拿不下,就和店员说需要一个大塑料袋。店员说塑料袋一块钱。这位女士问,我可以刷信用卡吗?因为我手上没有现金,我用信用卡刷一块钱。店员说一块钱不能刷信用卡。女士说那你就把袋子给我得了,我买了你们几千块钱的东西。店员说不行,不能给你,必须付现金。最后因为店员连一个塑料袋都不愿意给,这位女士把几千元的电子产品全部退掉了。

实际上,对于那个店员来说,他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不愿意为了给顾客一个塑料袋而打破流程。他没有这种共情能力,不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公司来讲,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你让你的客户不满意,我相信她也不会再来购物了。

马丁·林斯特龙作为一个营销专家,他所考虑的很多事情都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的,他就是专门研究客户需求的。他说,很多公司之所以缺乏常识,是因为他们与客户脱节,自己不做客户很久了。我们一旦自己做一个生意,做得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的产品最好用,而事实不一定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学着去做自己的客户。

有一次他到中东,那里有很多商场。商场里的购物人群一定是以女性为主,但是有一个商场请他去做咨询,因为这个商场里的女性顾客特别少,女性都不愿意去这个商场购物。商场的老板完全不明白,觉得我们商场的设施都不错,为什么她们不来呢?他就找了一些中东的妇女,问她们为什么不喜欢到这个商场来购物。

一问,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两件事。第一个,因为这个商场划分的车位特别窄,她们觉得每次来这儿停车都很费劲,倒进去了以后,门会挤着,出不来,所以就不来了。这是第一个原因,停车难。第二个原因,就是觉得不安全,电梯里没有装摄像头,总是空荡荡的,显得有点吓人。你看,这个改起来多简单,把停车场全部重划,划宽一点,让大家开着大皮卡进来也能停。然后把所有电梯间里的灯光加亮,把摄像头装上。就这么几件事,这个商场的使用度就提高了,用户就来得多了。其实就是你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做客户,你要感受这件事情,你才能够回归常识。

如果没有这种常识,会造成一个现象,叫作连续性被打破。各位知道什么叫连续性吗?比如一个领导来你们家视察,访贫问苦看一下,你觉得挺好的。等领导走了以后,下边人来了,态度突然变得很不好。你会是什么感觉?这就叫作连续性很差。有很多服务的典型特点就是,前端的某几个环节服务很好,结果到后面某一个环节,服务就变得很糟糕,连续性就会下降。

也有连续性做得好的公司的案例。比如有一次,马丁·林斯特龙到一个酒店里办入住,当时已经很晚了。等他入住了以后,他发现,竟然有人在他的房间里放了一杯姜茶,告诉他感冒了要喝这个东西。他说,谁知道我感冒了呢,只有前台接待他的那个人,而前台接待他的那个人肯定不会管客房服务,但他们的服务是连续的。也就是说,前台的接待人员会告诉客房服务的人,说这个客人感冒了,希望你能够照顾他,这就是把连续性做好了。

做好连续性的核心,就是你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