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许多教师恐怕都不难听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因干部落选而一蹶不振;有的学生因和家长闹矛盾而出走;有的学生因学习冒不了尖而郁闷烦躁,坐卧不安;有的学生因升学的压力大而精神恍惚,言行失常。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指导,大多数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目前仍是空白。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保护者,教师要真正负起这一重任,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要做好这一项工作,就必须掌握心理咨询艺术。
一、小学生心理咨询概述
(一)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发展概况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就从国外引进心理卫生这个概念,但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被我国教育学者所认识并开展工作。80年代中期,一些文化学者、教育学者、医学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编写了一批普及性的心理卫生著作。80年代后期,心理咨询的神秘感终于被打破,涌现出一批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理论家和实践工作者,高校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逐步走上正规。与此同时,在高校接受了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师范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了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但此时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社会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与精神病治疗没什么差别,使小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生畏。
8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的概念逐步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可,到90年代,素质教育思想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90年代中期,教育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