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亲人去世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心理学 [复制链接]

1#

学好心理学,生活大不同,这里是威哥的心理课堂

我们每个人都想过快乐,没有忧愁的生活。

但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几段悲伤的时刻。

比如亲人的离世。

面对亲人的离世,很多人的反应都是哭,哭的死去活来,撕心裂肺,场面十分悲痛。

很多电视剧都是这么演,我爷爷离世的时候,我包括家里人也都是这样的反应。

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完全相反,表现的不哭不悲。

这些人又是什么心理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1、人面对死亡的心理过程

年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出版了关于死亡和垂死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

在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发现,她发现,我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会经历五个阶段的心理变化。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

后来库伯勒-罗斯发现人们在失去亲人后似乎也经历了类似的心理过程。

这就是心理学中极为著名的“悲伤阶段”理论。

否认否认是对显而易见的事物的理智和情感上拒绝,当我们听见亲人离世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可能就会是否否认,不相信他或者她去世了。这个时候,也就既不会很悲伤也不会哭。愤怒到了无法否定的时候,我们的愤怒感就会加强。我们试图用对别人的愤怒,来控制自己的恐惧。比方说,家里的老人突然去世,我们可能攻击那个没有照顾好她的亲人。比如说,自己亲人因为出了车祸离世,我们就会对那个撞人的司机,心怀愤怒。讨价还价当否认和愤怒还没有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便开始讨价还价,我开始求死神,哀求神灵,放过我们的亲人。我们试图用我们所拥有了去跟死神交换,当我们的哀求,没有得到回应,也就是讨价还价也没用的时候,我们就会进入另外一个阶段。

绝望当现实完全陷入现实,没有更多的否定空间时,就会出现绝望和沮丧,我们会产生一种失控的感,开始悲痛不已,哭的撕心裂肺。接受当我们最终承认并屈服于事实时,我们就会接受现实。当我们到达这一阶段时,我们可以停止否认和与现实作斗争,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以后的日子。我们会告诉自己,虽然亲人死了,但她或者他肯定不希望我这么悲伤下去吧,我们会意识到生活还没有停止,我们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要去做。

当然呢?库伯勒-罗斯博士(Kübler-Ross)后来,以承认这些阶段是不确定的而不是固定的。换句话说,它们可能按照出现的顺序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有些人可能多次经历同一阶段的变化,而有些人可能会完全跳过一个或多个阶段。根据这一理论。那些在亲人离世,表现的不哭不悲,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停留在否认,愤怒或者跨级跳到接受阶段。并不是说,他们不悲,可能他们还没开始痛苦,或者已经跳过了这个阶段。当然,还可能跟他们感受到的悲伤程度和心理韧性有关系。

2、悲伤的程度以及影响时长有关悲伤的研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有一条结论却备受研究者认可。与死者的关系越深刻,对悲伤的痛苦就越来大。这也符合我们的常识,对于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的离世,我们可能无感,但如果是跟我们很亲近的人离世,我们往往会很悲伤。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亲人离世的时候,表现的不哭不悲,说不定,离世的亲人,对他而已,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他们之前的关系,没有想象的那么亲密深刻。当然,亲人去世,我们的悲伤总不能一直都在。根据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Maciejewski博士和同事HollyPrigerson博士得出结论。经历了丧亲之痛的个体的悲伤情绪会持续了六个月,之后才开始慢慢消亡。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强烈的悲伤情绪并不一定会变得难缠或压倒性,就像抑郁也不会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损失。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乔治·波纳诺(GeorgeBonnano)在他的《悲伤的另一面》一书中写道,有些人不会因悲伤而灰心。

根据他的研究,大多数人能够以韧性来应对创伤和悲伤,即具有保持身心健康和享受积极情绪的能力。简单的来说,如果一个人,心理复原力比较好,能很快的从悲伤中,反应过来,以更积极的方式应对现实,那他也可能表现出,不悲不哭。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那些在亲人离世不悲不哭的人,他们的心理可能是这样的。1、他们可能还停留在悲伤的否认和愤怒阶段或者跳级到接受阶段2、离世的亲人,对他而言,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和亲近3、他们可能有更好的心理复原能力,能快速的从亲人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迎接生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