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互联网时代,怎么做出受欢迎的科普专访人气 [复制链接]

1#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很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现在已经不怎么被人提及了。其实,拨开其简单粗暴的文理分科功利思维之外,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数理化不单单指的是学科知识,更是至一种人人都应该追求的思维的能力。思维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在困难的问题中发现困症节点。在深奥的物理学中,往往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值得每一个人汲取。不管是学文还是学理,懂一点物理学,不管是对周遭的世界原理更明白,还是仅仅满足求知的好奇心,都是好的。

严伯钧

从全国物理竞赛金牌获得者

到播放量逾10亿的物理科普博主

严伯钧是一位在普罗大众中科普物理知识的达人。作为全国物理竞赛金牌获得者,他在香港科技大学本硕毕业后,又前往美国布朗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他善于将复杂、艰深的物理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出去,帮助大家发现理性和逻辑思维的魅力。在网络平台上已经发布超过条科普短视频,成为人气博主。他的抖音号“严伯钧”与“严伯钧聊文艺”,粉丝数超W,科普视频全平台播放数逾10亿。在此基础上,他还推出过两本物理科普书《六极物理》《了不起的物理》,深受欢迎。

在《了不起的物理》中,严伯钧精选了个有趣的物理话题,其中有生活中的物理学和黑科技,如5G、裸眼3D、超级高铁;有广阔如宇宙的物理学原理,如引力波、黑洞和宇宙大爆炸理论;还有微小如量子的内涵哲理,如薛定谔的猫、量子纠缠和不确定性原理;更有对重要物理学定律的总结,像能量守恒定律、爱因斯坦方程和熵增原理。虽然都是“高智商”话题,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而是觉得津津有味。

选择这个话题,不是随机的。严伯钧做过多条科普视频,收获万粉丝和几百万条留言。在通过跟粉丝的交流过程中,“我了解了大家对什么样的知识感兴趣。所以这是本书某种意义上是大数据的力量,是经过万人检验的内容。”

严伯钧坦言,他看似在讲物理学知识,但其实更希望向读者传达的是,知识背后的物理学思维。“毕竟知识是学不完的,而且有新的知识不断被发现,但是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推理逻辑、和研究方法,是相对来说更可以传承且恒久的。”

在互联网时代,怎么做受欢迎的科普作品?现在的视频科普,跟以前的纸上科普文有哪些差别?如何打磨出一套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高深知识传递出去?作为一名读到博士的物理学霸,为什么愿意选择科普之路,而不是专业科研工作?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严伯钧本人,听他分享他的心得。

对话严伯钧:

“对科学的了解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的常识性需求”

封面新闻:一般做一个科普视频作品之前,会做哪些准备?是怎样的具体步骤?

严伯钧:首先是选题,题目的选取非常重要。选题一般的考量标准是观众是否会对这个内容有心理账户,所谓心理账户就是前置位的认知,比方听说过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很火,或者是科技的大热点。这是选题需要满足的条件。选题之后就整理讲述思路,因为科学的话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讲述思路是讲述的逻辑推进方案,逻辑的推进需要满足的尽量与用户已经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勾连,从而是选题内容便于理解。之后就是写稿,写稿之后会和团队小伙伴提前彩排,先讲一遍,看看小伙伴们觉得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再进行修改。修改完成之后,才会正式录制。

封面新闻:物理学还是有相当不低的知识门槛。在把握过于深刻读者听不懂和说太浅讲不清知识点之间的平衡方面,您有怎样的心得?

严伯钧:我希望宁可讲得深一些,也不能浅尝辄止。因为浅尝辄止的内容到处都是,随处可以查到。我做科普的一个核心认知就是,我认为没有太难的东西,只有复杂的步骤。一个很高深的话题,如果科普到位的话,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拆解,让用户一步步理解到位。所谓我科普的宗旨,并不区分话题的认知门槛健身与否,而是旨在把当中的逻辑关系摘清楚。只要逻辑拆解到位,其实不太存在讲不清楚的高深知识。

封面新闻:做科普的过程,您对知识梳理一般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严伯钧:我对知识的梳理和拆解严格遵循的是逻辑的演进。也就是不论我讲什么话题,我一定要做到的是逻辑上不跳环,所以我对于知识的梳理并非去搜索多少知识点,而是要把一个点讲透,所谓透就是把里面的逻辑关系全部都搞清楚。所以我的知识梳理过程主要是对其中因为所以逻辑关系的梳理。

封面新闻:在互联网时代做科普,跟以前科普文有哪些差别?

严伯钧:首先是时间短。我主要是做短视频,一条视频的时长不会超过三分钟。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去做很多文学性、故事性的酝酿。所以我的科普风格就是直捣黄龙的做法。直接展现逻辑的流向。这种直切主题的做法,其实是最适合短视频科普的。

提高“网感”有秘诀:

“把镜头当成一个真实的坐在面前的观众”

封面新闻:做互联网视频是需要网感,在这方面您感受如何?

严伯钧:我觉得所谓网感,是个比较多元的词,没有确切的单一定义。其实就是在特定场景特定内容下的特定观众缘。我的做法就是面对镜头的时候不把录制当做对镜头录制,而是就把镜头当成一个真实的坐在我面前的观众,我要说的内容都是对他一个人说的,这样就会具备比较强的对象感。有了对象感,观众看到视频的时候就感觉这条视频是对他个人说的,这样会拉近跟观众之间的距离,互动感就会更好。

封面新闻:做科普视频,在大众中推广科学知识,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物理学应该跟现实生活是怎样的关系?

严伯钧:我觉得做科普的意义,其实现在看来,是迎合了大众的求知欲。我在欧美都留过学,反而回国以后,我会觉得现在的中国人求知欲是非常旺盛的。求知欲旺盛是一件好事,但是同时鱼龙混杂,有很多宣扬伪科学,最终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人也在鱼目混珠。所以以我所学的正统科学知识去扩大影响力,更多地让大家知道真正的科学是什么样,起到一个传达正确科学知识的作用。这是短视频时代做科普一个重要价值。除此之外,其实科学知识到今天,已经越发成为一门显学了。所谓显学,就是对于科学的了解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的常识性需求,这种情况下,其实碎片化的、大众化的科普知识,能够更好地服务科学作为常识性知识需求的目标。

封面新闻:你对物理这么感兴趣,也很有天赋。为什么愿意选择科普之路,而不是专业科研工作?

严伯钧:实话说我对科研工作也是非常感兴趣的,至今我还保持着和一线学术研究人员的交流。追求科学当然是有多种方式,一线做研究是一种,广泛地为科学摇旗呐喊扩大科学的影响力也是一种。做科普能在网络上风靡起来也是挺意外的,但这让我意识到对于科学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并且也验证了我在科学普及方面的一些能力。只要是能够为科学扩大影响力的事情,我认为现阶段应该好好运用我在科学普及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为科学在服务。当然我的计划,确实有过一段时间继续回去做科学研究的想法,到时候再结合我在科普工作上的影响力,我可以在做研究的同时,向更多人不断传递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来源:封面新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