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什么是教育?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教育是让孩子让老师交口称赞,还是门门考分?

可以早“拿笔”,不必早写字

6岁之前的儿童,手指发育不完全成熟,一些精细的动作还需要慢慢练习。让孩子拿着笔,轻松地涂涂画画,做一些把虚线图案描成实线的游戏,都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对“拿笔”的兴趣。而写字,对孩子的结构把握能力、空间感受能力、手关节技巧都有一定要求,过早接触的话,很容易养成错误的执笔、书写习惯,甚至可能引起孩子手指变形。所以,学前的孩子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很好了。

过早接触小学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托尼·琳达,提出过:当人们长期进行一项单一学习活动的时候,大脑中那些活跃的细胞、神经可能会变得更“茂盛”。通过重复工作的引导,使这些活跃细胞更加活跃,激发孩子潜能。

当心“三年级效应”

有些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非常优秀,但是上了三年级之后,成绩不断下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就是“三年级效应”。深究背后原因,往往是过度的“学前教育”惹的祸。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过多地接触了小学知识,当孩子上一、二年级时,自己觉得什么都会,于是就很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而这些潜在问题,往往在三年级集中爆发出来。

6岁前,更适合“直观经验”

学习的内容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简单地说,孩子把手伸进冰水里,直接感觉到冰水很凉,他以后就记住这种感觉了,这就是“直接经验”;但是,冰水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这样的知识性,孩子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只能靠别人告诉他,这就是“间接经验”。

正如蒙特梭利所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到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6岁前的儿童的学习,本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孩子去触摸、品尝、观看生活中不同物品的不同形状、手感、味道、颜色。但是现在很多幼儿园的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却过早地开始灌输知识,并用贴花等奖品诱导孩子学习,既没有充分发展孩子的天性,也没有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

6岁前,孩子该学什么

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多锻炼身体,保持好个人卫生;能够良好地跟周围的人相处,学会相互分享、相互帮助;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常识。更多精彩尽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