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可是常识,这并不是常识,只是信息茧 [复制链接]

1#

我不认同你的观点

反驳的话语沿着光导纤维,经由光调制解调器,以三亿米每秒的速度快速传输,

坐在电脑前的他,面容中充满愤怒,

“对方怎么会这么想,简直不可理喻”

他充满疑惑,完全不理解对方为何会反驳自己的观点,

“这分明是常识”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常识,或只是他认为的常识。

“错误共识效应”使他充满疑惑。

错误

共识效应

在人类由个体向群体生活转变时,为了维护群体中的等级观念、防止个体冲突,便需要对个体的行为限制。

但在对个体行为限制的过程中,既要确保个体按照集体意愿行事,还要确保个体的产出不会受到限制,也就决定了我们无法使用武力、暴力的形式去强制的执行。

而在实际工作环境之中,正确的共识,可以使我们合力完成既定目标,而错误的共识,则会使我们内部的协调出现裂痕。

01共识

自从人类进入群体生活阶段后,随着互动交流的频繁,逐渐开始达成了共识倾向。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中心与边缘》一书中认为,不论群体的大小,其内部均存在着“去中心化”的秩序与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矛盾的出现几率,保持群体的产出能力,在去中心化的状态下,成员互相之间通过社会助长作用,共同接受了一些观点或是规则。

正确的共识,可以减少争吵与矛盾对群体产出的破坏,增进群体之间的感情与决策效率。

但并不是所有的共识均会达到这种效果,因为除了正确的共识外,还存在着“错误共识”。

02错误共识效应

共识,指的是群体中的成员均认同的规则、理念、观点,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确保这种共识是全体成员均为认可的。

实际上,在某些时候,我们因为“错误共识效应”的影响,往往倾向于将我们自己的思维,投射向他人,并认为自己的思想,是一种“共识”。

“举例:公司发放福利时,随机采访一名希望发放现金的员工,通常这名员工会表示,大部分员工都希望发现金,并且表示这是共识”

“举例:只要员工离职,都是工资给的不够多,不存在别的问题,也不需要争论,这也是一种共识。”

但实际上,这种共识可能并不存在,有的员工可能更希望是奖牌、奖章;有的员工离职,是因为家庭、发展原因,并不只是工资问题。

对于“错误共识效应”,许多人习惯用心理学家罗斯,投射效应对其解释,但实际上除了投射效应外,还有多种原因导致着“错误共识效应”的出现。

错误共识效应的

背后

正如前文所说,错误共识效应,使我们将一些自我的看法、观点,错认为是所有人均认同的看法、观点与规则。

在这种情况下,当他人表现出不认可这种“共识”的情况下,我们难免会出现疑惑,随着争论的进行,可能会出现愤怒、焦虑的情况。

实际上,许多我们认为的“共识”,都是我们将自身的看法、观点与特性投射到了所以成员身上,认为自身特点的归因,普适于所有人。

“举例:当我们请别人吃饭时,总会习惯性的选择自己认为别人喜欢的餐厅,但实际上这可能并不是对方喜欢的,而碍于社交礼仪,当我们做出决定后,对方并不会反驳。”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错误共识效应”使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对方也会由于社交礼仪的束缚,无法提出反驳,从而加重了我们对自身“错误共识效应”的认可。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和对方达成了“共识”,而是对方不想“反驳”。

01可利用性法则

“错误共识效应”,除了社交礼仪束缚,对方不便于发起反驳外,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对方会与我们进行激烈的争论。

在这种激烈的争论情况下,双方都固守自身认为的“共识”,并认为对方是“极端的”、“孤立的”、“无法理喻的”,从而迫切的希望说服对方。

但显而易见,双方都固执的强调自己认为的“共识”,在与对方的“共识”碰撞后,往往是无法互相说服、两败俱伤的。

现代行为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获获得者丹尼尔·卡纳曼,与他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发现在我们回忆过程,存在着严重的回忆偏向和搜索偏向,也就是可利用性法则概念。

我们在脑海中回想信息时,并无法完成、准确、无倾向的被搜索,而是根据信息在我们记忆中的多少、难度来进行回忆。

我们的决策过程也随之影响,我们所认为的“共识”,并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以数据、调研、判断得出的。

我们所认为的“共识”,恰恰与理性相反,是通过其在我们记忆中的多少、记忆过程的难以决定,并且根据其对情绪的触动、观点新颖程度、是否形象生动而得出的。

在“可利用性法则”的影响下,我们认为的“共识”,实际上只是我们较为深刻的记忆。

02社会认同理论

个体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关于他从属于某一社会群体,以及对作为社会成员的他而言是具有显著感情和价值的东西——亨利·泰弗尔

除了“可利用性法则”导致的个体回忆时产生的偏差、喜好外,还存在着一个来自于外部的,持续、关键性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欧洲实验心理学协会创始人之一,亨利·泰弗尔,提出社会认同理论,对多个心理学领域造成积极的影响。

所谓的社会认同理论,指的是当我们处于群体之中,会认为自身具有群体成员的普遍特征,以此来强化与其他群体的边界。

边界的建立,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明显的边界,与其他社群进行比较,通过名誉、地位、实力,来强化我们的自我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了群体认同感,指的是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将群体的目标、规则、意识、行为作为自己的目标与标准。

那么,在社会认同理论下,我们由于认为自身具有群体成员的普遍特征,并且希望其他个体共同追求群体目标与标准。

“举例:公司上马新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自己愿意主动加班(群体目标),并且认为其他人也会愿意主动加班(自身具有普遍特征)”

由此导致了我们不由自主的,将自己的共识,投射至群体种的全部成员,当对方不接受这种“共识”,则意味着对方不接受群体的目标与标准。

那么冲突与争论不可避免。

规避

错误共识效应

在“错误共识效应”下,常常由于个体在企业中拥有较高权限,强制性的推进了“错误共识”,而其他人并不愿进行反驳。

因此,群体的决策不免产生“极化”,其或是转向激进一极,或是转向保守一级,其取决于手握权限人的看法。

“举例:极化意味着较少的意见发表空间,在交流中,由于权限的限制,许多员工不会对共识进行反驳,因此最终决策往往是激进、保守的极化决策。”

但这种决策过程,实际上是手握权限个体的思维投射,并不是普适性的“共识”,而是由权限整合的“错误共识”。

那么,在工作中或是生活中,我们如何去避免“错误共识效应”,防止自身、他人的利益受损?

01认识信息茧房

正如前文所说,错误的“共识”会使我们与他人产生争吵,从而使我们愤怒、焦虑、紧张与疑惑。

而这根源则是,我们的观点、规则、行为、意识,被我们看做“共识”、“常识”,并在内心中牢不可动。

那么想要规避“错误共识效应”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所认为的共识、常识,实际上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兴趣选择倾向得出的。

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奠基人,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19世纪,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

所谓的信息茧房,指的是我们所浏览的信息,会根据我们自身兴趣进行展现,并通过不断的展现,强化至“共识”。

“举例:当你搜索一个观点,并认同这个观点后,随后相同观点受视网膜效应会不断出现,而相反观点则会被无视,从而强化了我们的错误共识。”

并且随着智能算法的不断强化,我们的信息流中,不断出现符合我们观点的内容,从而进步一的强化了我们的“错误共识”。

因此,想要逃脱错误共识效应,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茧房的存在,那些多次出现的观点,并不是共识,而是智能算法。

02拓宽信息渠道

前面我们说了信息茧房的概念,而信息茧房的存在,往往是由于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导致的,当我们习惯于从某几个渠道获取信息,则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固化思维之中。

“举例:只看报纸的人,无法了解到自媒体所导出的观点,不断的接受着报纸信息的人,随着观点的认可,也会陷入信息茧房。”

因此,想要规避“错误共识效应”,逃离信息茧房,最主要的问题是,拓宽自身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多个观点不同的媒体组成渠道。

各渠道的信息观点碰撞,才能使我们认识到,我们自身的某些观点是存在歧义、错误的,从而降低我们的错误共识。

信息渠道的固化,导致了信息茧房的存在,而信息茧房,加深了我们的“”“错误共识”,因此,打破信息渠道固化,是最重要的一步。

这并不是共识,

这只是在信息茧房中的兴趣选择倾向,

错误的共识使他们争吵、愤怒,

但这并不是共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