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什么原因引起的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1/5920693.html

论述题

1论述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作用。[统考年研]

答:(1)赫尔巴特的兴趣观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一种将思维的对象保留在意识中的内心力量,是一种智力活动的特性,并具有道德的力量。他把人类所具有的多方面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类的兴趣和同情类的兴趣;把兴趣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

(2)兴趣观在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作用

①培养儿童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是赫尔巴特为教学所确立的直接的、近期的目的,教学又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

②兴趣观是赫尔巴特设置课程的基本依据之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一致,根据经验类的兴趣设置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类的兴趣设置外国语、本国语、历史、*治、法律、神学等课程。

③兴趣观是赫尔巴特确立教学形式阶段的重要依据。兴趣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教学进程之中:在教学的明了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注意;在教学的联合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在教学的系统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探求;在教学的方法阶段,学生的兴趣表现为行动。

2试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其中某个因素举例说明。[统考年研]

答:(1)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①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

②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订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做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④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做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2)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相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以及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①有关的知识经验

有关的知识经验是指有关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替代实质性的知识。

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知特点即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反省性等特点,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动机也影响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但动机过于强烈,人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顺序等。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你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某些呈现方式能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便于寻找解答的方向、途径和方法。某些呈现方式则可能掩蔽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增加解答的难度,甚至导入歧途。

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反应定势也称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的。人们通常不能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他们很少考虑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的不平常的用途。

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是指类似事物对人的创造活动所起的作用。原型启发经常成为人们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原型启发法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酝酿效应是指搁置问题对问题解决所起的作用。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的现象。

(3)举例说明

据说,大科学家牛顿很喜欢猫,他自己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猫。但因猫经常出入屋门,需要他开关房门,影响他的工作。于是他就在门上开了一个大洞和一个小洞。为什么要开两个洞呢?牛顿想:大猫应从大洞进出,小猫应从小洞进出。免得自己去开关屋门。牛顿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思维定势对他的影响。这个例子说明了思维定势可能产生消极作用。

3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承担哪些角色任务?[河南大学年研]

答: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社会地位,最终都是通过其扮演的角色及其形象来表现的。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通常都不只是扮演一种角色,仅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丰富多彩的多重角色。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有:

(1)“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

教师是儿童继父母之后所遇到的另一个社会权威,是家长的代理人。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作父母的化身,期待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保护;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帮助与指导,并能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

(2)“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教师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将正确的*治思想价值观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善于引导学生在短时期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启发他们的智慧,解除他们人生与学习中的各种困惑,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发展。

(3)“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管理的对象是具有能动性、自主性、个性的学生。作为管理者,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进取的集体环境,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与责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管理、自觉接受领导、注重自我管理,以便防止“放任自流”和“强迫命令”。

(4)“心理调节者”的角色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心理卫生工作的展开,人们对教师产生了“心理健康顾问”“心理咨询者”等角色期待。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常识,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疾病的诊治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教师不可能承担“心理医生”的责任。

(5)“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和各具个性特点的青少年,每个班、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要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改革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爷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