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7299055851876037&wfr=spider&for=pc对心理学感兴趣,怕读到伪科学的书?而学术性强的又怕太枯燥?
我推荐你看这本畅销20年的入门经典著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亚马逊心理学类畅销书Top,亚马逊心理健康类畅销书No.1。
看到书名会不会担心读不下去?不怕,你可以理解为是40个小故事。
这本书收集了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40项研究。书的结构形式是:实验故事+理论假设+结论+后续研究。每项研究的篇目不会很长,平均4~5页,把重点和背景交代得都很清晰。
我用铅笔在每个目录的标题下写出来了核心的结论或想法。这个阅读方法很适合本书,帮助提炼要点、及后续的思考。
书的内容涵盖了十大专题,包含:从生物学角度、知觉意识、后天学习、智力记忆、人的发展、情绪、人格,以及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等。
并且,除了实验结论外,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很有意思。有时候,一些很难的实验条件,必须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产生,例如现在在我们看来是常识的“大脑左右半球的主要功能差异”,当时遇上治疗多个癫痫病人的情况才得以验证。
------------------------------------------------------------
这40项研究是什么?
挑选其中九个重点说明下。有的实验对我触动很大,有的则是实在太经典了,没法不介绍:
研究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结论:
大脑左半球更擅长言语、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语言中枢;右半球更擅长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如果强项分开2个脑的功能,会出现混乱。
思考:
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各有不同,知道一个人的脑半球偏侧向哪一边,可以辅助帮助做未来的职业选择。如83%的生物学化学家都是左脑取向者。
育儿方面,如果孩子的特征很明显,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
研究2:丰富的经历是否等于更大的大脑
结论:
丰富的环境及经历、强烈的好奇心,良好的营养,大脑的沟壑更深刻更复杂,换句话说,大脑变得更聪明。
思考:
对于育儿,父母做到保证孩子的营养,带他多阅读多行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于自己,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警惕自己,到了中老年不要固步自封,不要总是想着自己老一套的经验,而忽视去体验和感受新的东西,尤其是工作和新型领域。
研究3: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这个实验有些残忍和悲伤。实验的主人公是1个9个月大的孤儿小艾尔伯特,研究者用出现白鼠和铁棒的巨大击打声结合起来,不断试验,以此得出了艾尔伯特的恐惧反应,并延伸到了兔子、白色棉花等。
可怜的艾尔伯特,没有得到实验的矫正机会就被领养走了,后来6岁左右因疾病死亡。
结论:
人的情绪反应习得的,是被环境中特定条件刺激的。人会不断地被环境中的因素加强或消退反应。
思考:
情绪会被“泛化”,我们有时候也很容易把成年后的问题总是归结于原生家庭、童年记忆,我认为可能不一定是原生家庭本身多大的问题。
而是,在类似的环境下人产生的情绪反应,会记忆得更深刻一些,而这些场景会联结在一起,引发类似的情绪,场景是相同的,这种情绪得到强化,就形成了原生家庭影响破坏力大的问题。
那么,你会怎么给自己的情绪去增加强化或者消退的力量,意味着你可以更好地去调整情绪。
由此想到:
感恩日记,增加的就是正向强化情绪。
反思日记,对负面情绪是一种消退。
研究4:爱的发现
结论:尽管同样都喂奶,但布猴子毛茸茸的抚摸会比铁猴子更有效果。有温度的爱抚、触摸,能产生爱的力量。
思考:
不要吝啬抱抱孩子、抱抱伴侣、家人,语言不好说出口的,用爱的拥抱来表达。
下班了回家抱抱孩子,睡觉前轻轻地拍拍伴侣的脸,设计一些日常的家里有爱的仪式感的表达,家人们会获得力量。
研究5: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结论:
自己能选择,自己更快乐。
思考:
育儿专家为什么说,给孩子二选一的选项效果好:宝贝,你是睡前喝牛奶还是现在喝?
给孩子选择权,人有了选择的自由,自己会更快乐,也能培养担当和责任意识。
不要专制地全部都替他选了,不然他还有借口说:都是你帮我选的,所以结果不好也和我没什么关系。
想一想,高考填志愿,大学选专业,是不是我们经常会听见这类型的话?
研究6:认知失调
结论:
人的行为和态度如果不一致,当存在偏差时,心理作用会让我们产生两种:要么调整认知以匹配行为;要么改变行为来匹配认知。
思考:
在做管理工作时,我一直觉得公司的90后有些难理解,不看书不主动学习不规划未来。以前我会认为讲述一些想法、规劝、职场提升方法等,他们根本不care,我就会停止分享。
现在想想,也许我讲了,他们就算不在意,但只要主流还是对他们好、或者积极向上的,也许他们某一天自己也会认知存在偏差,就会主动有内驱力去调整行为或者态度。不管是哪种,只要能影响到,也许也是一件好事情。然后我决定锲而不舍地去做读书俱乐部这个事情。
研究7: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结论:
认为行为和结果存在必然联系的人,多是内控型,会更懂得自我反省、更谨慎、更容易成功。不相信的人,多习惯*运气,也更容易抱怨他人和社会。
思考:
这个和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教育孩子时,如果父母是前后行为一致,且会把结果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那么长大了小孩更相信付出和结果有关系,更愿意勤加练习。
因此,我们要夸孩子的付出、练习动作,而不是夸聪明、智商高。
研究8:究竟谁是疯子?
结论:
如果把你扔到精神病院,你是很难自证清白的。哪怕是精神科医生、专家们都很难做到。
思考:
环境会逼迫人变得盲目,“标签化”是很可怕的。尤其是被“标签化”为精神病人。
如果真的把我扔到精神病院,唯一的方法可能就是乖乖听医生的话,除了别吃药外。
研究9:斯坦福监狱实验
结论:
角色的力量非常强大,当我们在扮演角色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身份,就算没有外人要求,行为也会调整到“理应如此”的动作。
思考:
这是一个危险的实验,连心理学家津多巴本人都不自觉地陷入到了“监狱主管”的角色。
要警惕我们自己设定的角色,尤其是自我暗示的行为。
人性中的丑恶,在环境的刺激下是可以被释放出来的,就像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一样。再次说明环境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中,如果你父母,是否能为孩子塑造良好的养育土壤?
你和伴侣互为土壤时,你们是否又能成为对方的养料,互相滋养而非死命消耗?
工作中,是否能创造能发挥员工聪明才智、鼎力帮助公司的工作氛围?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开启了我对心理学的基本入门,更加了解许多经典实验的来龙去脉,接触了许多心理学上的常识。同时,这本书还让我有一个很深的感悟:
懂点心理学,做个正常人。
如果这个社会都有病,我给自己开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