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突破常识的答案,你的人格到底是由什么决定 [复制链接]

1#

本期内容,采取著名人格特质心理学家艾森克的部分理论,仅供参考与讨论。

自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家就一直在寻找一个完美的模型。

来解释人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从冯特的三元素构造论,

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潜意识模型,

再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型,

可以说是各具特色,百家争鸣。

而人格的形成到底是由遗传决定的,还是环境决定的?

这个问题也争论了近百年。

而艾森克给出的答案是:人格特质的构成约四分之三来自于遗传,四分之一来自于环境。

艾森克(HansJ.Eysenck),英国心理学家,三维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艾森克人格问卷便是出自他手。在推动心理学走向科学,以及心理学与脑科学、神经科学的融合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艾森克非常注重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以及用科学的方法对心理维度进行测量。

艾森克对人格的定义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慧、体质等相当稳定而持续的组织系统。

当然,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也与艾森克的定义相差无几。

如果你也认同他的定义,我们不妨剖析一下他对人格的答案。

大部分取决于遗传?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背。

艾森克曾提出几个研究结果方便大众去理解。

1、首先是人格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无论是艾森克的三维特质模型,还是以前不同的心理学家的研究中,人格总是能通过非常典型模型刻画出来。

注意了,这些模型跨越了种族文化,如果不是生物因素起了主导作用,而是社会环境、文化的作用,是不可能造成如此大范围的相似性的。

2、然后艾森克又提到,人格特质的稳定性,也是生物因素主导的例证。

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可以大致理解为人格。

社会文化日新月异,成长的因素复杂多变,与稳定的人格特质并不相符。

3、而最著名,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双生子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这里向大家简述一下这项研究,如果大家对这项研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底下留言“实验”,我会专门做一期推文向大家分享这个脑洞大开的实验。

同卵的双胞胎在婴儿的时候就被不同的孤儿院接走,后来又被不同的家庭收养,经过数十年的生活差异,最终在权威量表的调查下,发现他们的核心人格特质竟然差异极小。

那么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比如:我看到别人家兄弟两性格差距挺大的呀?

又比如:都说是遗传了,我还要学习干嘛,我还要培养干嘛?

带着这样的问题,不妨继续看下去。

社会化过程

首先,遗传的概念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他是严谨的生物学概念。

需要考虑到遗传率与变异的因素,并不是简单的一样和不一样就能一言以蔽之的。

然后呢,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人格中来源于四分之一的环境啦。

四分之一在统计学上可不是一个小的数字了。

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即使我们的核心人格特质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我们依然能在成长的学习、接触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我们的人格。

艾森克也将其称之为社会化过程。

人格的社会化过程,体现的是我们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一个过程。

这也与我们收到的教育,接触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这也造就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格特质的组合。

这也印证了那句古老的话:

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好的,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祝愿大家身边的人都能身心健康,幸福美满啦。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欢迎收藏订阅转发,希望我的内容大家能够喜欢。想小编给大家科普什么内容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兄弟们记得把“实验”打在公屏上哦谢谢各位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