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79896.html前言
心理学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只有彻底突破对西方文化的依赖心理,才可能以多元文化的框架建立具有多元文化性质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叶浩生,)。基于此,多元文化主义亦被称作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以及人本主义之后的第四种力量,或者心理学解释的第四维度(Pedersen,)。
多元文化主义以反对心理学对单一支配通则的追求为岀发点,对“民族中心主义的一元文化论”展开了猛烈抨击。多元文化主义的支持者认为,研究者以自身文化背景所衍生的衡量标准对他文化群体做出判断无疑是“文化霸权主义”的再现,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世界心理学的多样性被扼杀(Lonner,KeithMatsumoto,)。
而多元文化主义以文化为中心,重视个体心理行为和其所从属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立足当地的文化现实,探寻本地社会的特殊需要,以探究当地文化群体的心理特征为学术旨趣。这对于促进文化心理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文化心理学在跨文化层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如今正面临凭借自身文化难以解决的危机。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互动中寻找平衡点,建构多元文化主义的现代大心理学观似乎成为有效的问题消解路径(陈英敏,邹丕振,)。多元文化主义心理学观的建立已经表现出充分的时代契机一西方传统心理学所面临的学科危机难以从内部解决,只能寄希望于进一步的文化研究之中;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为传统心理学带来了思想上的启示与方法上补充;全球化趋势的蔓延使得跨文化对话交流愈发频繁与便利,为多元文化心理学观的建立提供了平台;后现代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多元文化心理学观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
可以说,多元文化主义的出现正是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性转机(Adegoke,)。以多元文化的视域探究文化心理学问题,文化心理学研究便摆脱了统一的标准与尺度,其研究根源与基础亦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科学性质。以多元文化的内容开展文化心理学研究,能够在各个层面充实文化心理学的实际发展进程,进一步彰显文化存在、文化功能、文化性质、文化价值(葛鲁嘉,)。
多元文化主义与心理学本土化之间的渊源也颇为深远。两者作为心理学之文化转向的重要内容,都缺乏翔实的理论支撑。但文化多样性与特殊性之间的深层逻辑联系使心理学在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强调多元文化现实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的特殊性表达,以保证某种特定文化的主位立场。以此意义而言,多元文化主义与心理学本土化从本质上探寻着同一问题,必然能在人类心理学的理论前景中相遇(宋晓东,叶浩生,)。
文化多元主义不会增加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反而能够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其对于文化功能、性质及价值的彰显足以在各层面改变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进程(许波,钟暗华,.)。
心理学的文化特质早在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时便得以彰显,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内核与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有关于文化心理学的内涵,国内外大家已经做出了诸多讨论(叶浩生,;李炳全,),其中绝大部分是以文化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相互对比的角度进行辨析,以阐释文化心理学的本质特征。这些讨论在前文已经做了相关论证,在此不多赘述。文化心理学更深层次的内涵可从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加以分析,将其分为以研究对象为载体的“文化心理”学和以文化负载为对象的文化“心理学”。前者试图借文化之手分析与阐释人类的心理行为,以拓展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后者尝试描摹历史文化脉络,以变革文化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对文化心理的研究多以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基点,将人类的心理行为视为特定的文化产物,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性质。文化心理研究将传统心理学的核心研究概念——“心理”——进行理论变革:即由“统一心理”转化为“建构心理由“普通心理”转化为“文化心理";由“mind”转化为“mentality”(Shweder,)。
“文化心理”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该问题的答案不一而足。这些答案基于文化对心理的首要程度、直接或间接性,促进或抑制作用等分布于不同理论维度(Adamopous,I)。在文化心理学理论形成初期,文化心理研究者多将文化视为先于行为而生的背景元素,以此观察特异文化情境中人类的心理行为表征。此时的文化心理研究几乎等同于文化人类学(余安邦,),秉持以文化决定论的相关观点来探索不同文化对人格特质的影响占据了主流。此后几年,文化心理研究逐渐将重心转移至心理与文化的交互式依存关系,通过解释学、应用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文化以何种方式影响人类的心理状态和外部行为表现,并建立了“发展——建构一一活动”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Cole,)。
近年来,文化心理研究获得了众多极具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的研究成果,在文化与自我、认知、动机等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以文化与自我研究为例,传统心理学中具有普遍性质的自我概念是完全建立在西方白人文化基础之上的个人主义式自我定义:即个体表现出独立且自主的内部特征,其所有行为都是内在特质的外部表现。而Markus(I99i)的研究发现,这种自我定义并不具有文化普适性。从属于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并未表现出独立化的自我,而呈现出一种关系型的依赖式自我。这种自我模式具有强烈的情境化特点,自我表达随着情境的变化表现出全然相异的特质,人群关系的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这表明依赖式自我并不具备恒定的领域边界与内部特质o
文化心理研究还重视心理过程对文化的影响。对于心理如何影响文化的形成、保持与传递,研究者已经进行了若干讨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文化进化观:认为文化对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并作为人类延续生存的工具得以保留。心理需要论:将文化视为特殊心理需求的产物。
人类有限的生命借以文化形式得到延续,文化是对人生存意义的增值。人际交往论:将文化视作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衍生品。人际交往论认为文化是由有意识地直接人际活动所伴生的无意识、间接性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共识与规则,以此与其他人群做出区别。
结语
文化心理研究是对传统心理学视域的拓展,是以心理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核心议题,对人类的心理行为做出的全新阐述。从实践层面而言,文化心理研究亦重视日常活动等应用价值。文化心理将文化视为能够投射人类心理行为的重要途径,对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内涵进行了积极扩充。在此基础上,文化心理学研究者意识到自我、情绪等经典认知概念同样具有文化特异性。文化心理研究还从心理学视域分析了文化的形成、保留与传递问题,为心理学进一步理解文化内涵提供了经验指导和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