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卷语文 [复制链接]

1#
哪家白癜风医院较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卷(新高考)

语文

考试时间:分钟试卷分数: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风景在小说中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营造环境、渲染气氛、衬托情绪、铺垫情节、暗示心理,貌似闲笔,却处处生辉。我们对文学的记忆,很多都与优美的风景相关。古代文学中那些名篇,比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至今仍然让我们流连于大自然之美,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笔下的浙东、京城、湘西等地的风俗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写照。

为什么当代小说创作中缺少优美风景?首先在于快餐文化不断介入日常生活,对作家写作产生了潜在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畅销书、影视剧、网络文学为标志的快餐文化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到这三类快餐文化的写作之中,文学出版、文学评判也自然地受到这些快餐文化的影响,对文学创作的“伤害”也在不经意中发生。

以流量为终极目标的商业文化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消费故事、消费情节,而景物描写在快餐文化里属于累赘物,影响阅读观赏的节奏。在畅销书写作中,过往那种委婉细腻的叙述,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快节奏是畅销书最大的特点,而风景属于“慢”的书写,当然被弃之如敝屣。

风景描写的缺失还是作家对经典文学的生疏和缺课造成的。网络文学和畅销书这些类型文学写作的门槛相对较低,尤其是网络文学的无门槛进入,使一些年轻作家走上文坛,不是从经典文学入门,而是经由畅销书和网络文学进入创作,他们缺少对经典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文学经典,无论中外,都有大量的风景描写。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情景交融,所谓“言外之意”“境外之境”,都是基于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如此,“美人芳草”的《楚辞》亦是如此。唐诗宋词更是留下无数情景交融、脍炙人口的风景经典。至今被认为是中国长篇小说高峰的《红楼梦》里的风景描写更是无与伦比,其展现出的虚实相间的风景世界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

一些作家片面地理解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的理念,他们认为风景描写是古典主义的,田园风光与现代小说不是同一个频道的产物。后现代主义的写作追求扁平化,放弃象征的深度模式。但后现代主义的扁平只是对那些概念化的象征之塔的摧毁,景物描写依然被作为小说的有机体来看待,只是在使用时更为谨慎,也更为精妙。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也是被后现代主义推崇的作品,但不乏风景描写。中国当代具有后现代性的作家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也没有放弃风景描写,他们以优美的笔触对中西方经典风景描写致敬。

风景的缺失表面上是一个文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作家内心的荒芜和浮躁。现代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叙述的艺术,而叙述的艺术往往是叙述视角的艺术。现代小说在打破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新生出很多叙述视角,用不同的目光去观察世界、社会和人生。但无论采取哪种视角,都是从眼睛出发,由眼睛去看世界。虽然很多作品采用的是人物的视角,事实上都是作家潜在的视角在“说话”。对于现代小说而言,叙述视角看到的、表现出来的事物正是作家心灵的投射。从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看,今天小说家笔下风景的缺失,正是心灵深处某种精神的缺失。思想的匮乏、哲学的贫困,造成了心灵的空洞,也造成眼睛的空洞。

风景描写其实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就像绘画的素描和写生一样,需要下功夫苦练才能完成。优秀作家都有自己的哲学在支撑。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笔下的风景为何让人难以忘怀?因为这些风景是鲁迅思想的载体。《故乡》开篇写道:“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是对当时乡村败落的一种真实的描绘,也是鲁迅对旧中国社会悲凉而恨铁不成钢心理的充分体现,他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和对中国社会的忧思也渗透其中。

(摘编自王干《为何现在的小说难见风景描写》,《光明日报》年4月13日14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阳楼记》《滕王阁序》以风景之美著称并流传于世,当今人们读来依然沉醉其美。

B.快餐文化是以畅销书、影视剧、网络文学为标志的文化,作家被卷进这种写作中。

C.一些年轻作家通过创作畅销书和网络文学,虽然不读经典文学但却也走上了文坛。

D.现代小说和后现代小说的创作不用描写风景,但如果描写就必须讲究谨慎、精妙。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学注重流量,以网络小说最为典型,常用离奇情节形成愉悦的阅读观赏节奏。

B.当代的作家对经典文学存在生疏和缺课,是造成其作品中风景描写缺失的主要原因。

C.内心荒芜和浮躁,存在某种精神缺失,是导致作家写作中风景描写缺失的根本原因。

D.作为文学创作基本功的风景描写,作家需要下功苦练写作,更需要修炼哲学与思想。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貌似闲笔,其实闲笔不闲,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作家应当重视风景描写。

B.由于受到快餐文化冲击,当代作家无法静下心来开展文学创作,所以应从古代文学名篇中汲取养分。

C.文学作品中风景缺失是一个突出问题,既有时代环境的原因,也有作家个人的原因,其成因是比较复杂的。

D.从表面上看,风景缺失的原因是文学能力的不均衡现象,然而,从深层来看,作家内心状况是原因。

4.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能否调整顺序?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5.小说中的风景“貌似闲笔,却处处生辉”,请据此简要分析一部经典小说中的风景描写。(《水浒传》《红楼梦》《百年孤独》任选其一)(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湖船丰子恺

二十年来,西湖船的形式变了四次。

我小时在杭州读书,傍着西湖住过五年。毕业后供职上海,春秋佳日也常来游。现在蛰居家乡,离杭很近,更常到杭州小住。因此我亲眼看见西湖船的逐渐变形。

西湖船的基本形式,是有白篷的两头尖的一叶扁舟。这至今还是不变。常变的是船舱里的客人的座位。二十年前,西湖船的座位是一条藤穿的长方形木框。背后有同样藤穿的长方形木框,当作靠背。这些木框涂着赭*的油漆,与船身为同色或同类色。木框上的藤,穿成冰梅花纹样。每一小孔都通风,一望而知为软软的坐垫与靠背,因此坐下去心地是很好的。靠背对坐垫的角度,比九十度稍大。既不像旧式厅堂上的太师椅子那么竖得笔直,使人坐了腰痛;也不像醉翁椅那么放得平坦,使人坐了起身不来。靠背的木框,像括号般微微向内弯曲,恰好切合坐者的背部的曲线。因此坐下去身体是很舒服的。

原来游玩这件事体,说它近于旅行,又不愿像旅行那么肯吃苦;说它类似休养,又不愿像休养那么贪懒惰。故西湖船的原始的形式,我认为是最合格的游船形式。它们的形状、质料与颜色,又与船的全部十分调和,先给游人以恰好的心情呢!早春晚秋,每逢星期日,出三四毛钱雇一只船,载着二三同学、数册书、一壶茶、几包花生米,便可优游湖中,尽一日之长。尤其是那时候的摇船人,生活很充裕,样子很惬意,一面打桨,一面还有心情对我们闲谈自己的家庭、西湖的掌故,以及种种笑话。此情此景,现在回想了不但可以神往,还可以凭着追忆而写几幅画,吟几首诗呢。“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受”两字的状态,在这种船上最充分地表现着。

我离杭后,某年春,到杭游西湖,忽然发现有许多船的座位变了形式。藤穿木框被撤去,改用了长的藤椅子,后面也有靠背,两旁又有靠手,不过全体是藤编的。这种藤椅子,坐的地方比以前的加阔,靠背也比以前的加高。坐上去固然比以前舒服。但在形式上,殊不及以前的好看。因为船身全是木的,椅子全是藤的,二者配合不甚调和。在人家屋里,木的几桌旁边也常配着藤椅子,并不觉得很不调和,这是屋与船情形不同之故。屋的场面大,其所要求的统一不甚严格。船的局面小,一望在目,全体浑成一个单位,其形式与质料,当然要求严格的统一。

此外还有一种更大的不快:摇船人为了这两张藤椅子的设备费耗大,常向游客诉苦,希望多给船钱。有的自己告白:为了同业竞争得厉害,当了衣物置备这两只藤椅的。我们回头一看,见他果然穿一件破旧的夹衣,当着料峭的东风,坐在船头上很狭窄的尖角里。我们的衣服与他的衣服,我们的座位与他的座位,我们的生活与他的生活,同在一叶扁舟之中,相距咫尺之间,怎不令人心情不快?即使我们力能多给他船钱,这种不快已在游湖时生受了。西湖船从此变坏了!

其后某年春,我又到杭州游西湖。忽然看见许多西湖船的座位,又变了形式。前此的长藤椅已被撤去,改用了躺藤椅。这料想是船家营业竞争愈趋厉害。他们看见游湖来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大都脚不着地,手不染水,一味贪图安逸。他们为营生起见,就委曲迎合这种游客的心理,索性在船里放两把躺藤椅,让他们在湖面上躺来躺去,像浮尸一般。

我在这里看见了世纪末的痼病的影迹:19世纪末的颓废主义的精神,得了近代科学与物质文明的助力。在所谓文明人之间长养了一种贪闲好逸的风习。西湖上自从那种用躺藤椅的游船出现之后,不拘它们在游湖的实用上何等不适宜,在游船的形式上何等不美观,世间自有许多人欢迎它们,使它们风行一时。正当的游玩,决不是放逸,更不是养病。那种西湖船载了仰天躺着的游客而来,我初见时认真当作载来的是一船病人呢。

最近某年春,我又到杭州游西湖,忽然看见许多西湖船的座位又变了形式。前此的躺藤椅已被撤去,改用了沙发。沙发这种东西,不必真坐,看看已够舒服之至了。它那脸皮半软半硬,对人迎合得十分周到,体贴得无微不至,有时使人肉麻。它那些弹簧能屈能伸,似抵抗又不抵抗,这又好似一个陷阱,翻了进去一时爬不起来。故我只有十分疲劳或者生病的时候,懂得沙发的好处;若在健康时,我常觉得看别人坐比自己坐更舒服。倘把西湖船当作一件工艺品而审察它的形式,这配合就不免唐突。因为这些船身还是旧式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船身,只有座位的部分奇迹地换了新式的弹簧坐垫,使人看了发生“时代错误”之感。若以弹簧坐垫为标准,则船身的形式应该还要造得精密,摇船人的脸孔应该还要有血气,不应该如此憔悴;摇船人的衣服应该还要楚楚,不应该穿得像叫花子一般褴褛。

我今天就坐了这样的一只西湖船回来,在船中起了上述的种种感想,上岸后不能忘却。现在就把它们记录在这里。总之西湖船的形式,二十年来,变了四次,但是愈变愈坏。

(有删改)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游玩,作者认为既不应同旅行那样苦,也不应如休养般安逸懒惰,据此,他认为西湖船的原始形式是最合格的,不仅达到了局部与整体的调和,还给游人以恰好的心情。

B.“我们的衣服与他的……怎不令人心情不快”,眼见与想象我们与摇船人衣服、座位、生活等方面的差异,作者心情复杂,颇感不快。

C.那些来游湖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们对西湖船座位的变化起到关键作用,他们大都贪图安逸享乐,脚不着地,手不染水,进而还影响了世风。

D.随着科学与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西湖船座位越变越奢华。而船身还是旧式的,船夫又很憔悴,这样写反映了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们在湖面上躺来躺去,像浮尸一般”将躺藤椅的弊端表现得形象而充分,西湖船的座位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状态。

B.文章写“我”观察到的西湖船座位的变化,每次都细致全面地描写了座位的质料、形状、颜色等,具体而真切,充分展示了丰子恺对事物高超的白描写真功底。

C.在文章写法上,作者有意舍弃西湖的优美景色而集中笔墨写船中座位二十年来的变化,以小见大;在表达方式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兼而有之。

D.面对西湖船中座位的变化,作者使用了“忽然发现”“忽然看见”等,形象生动地写出座位变化在人物心中激起的波澜,作者并无心理准备。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4分)

9.丰子恺先生在文章结尾说“二十年来,变了四次,但是愈变愈坏”,西湖船二十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愈变愈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避席,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恐不足任使”的“使”指使命,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D.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14.请简要概括荆轲被尊为上卿的过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采桑子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细捻轻撚”句,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

16.有人评论苏轼这首《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外,“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鹂俗称*莺,常常被赋予美好欢快的象征意义,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等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有自己的①文化,古代常称为“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②的文化产品。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③。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数秦国大将*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但据史家考证,毛笔起源中国远早于此,距离至今至少有年以上历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可以改变语序或增删词语进行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体育的语言超越国界,①。世界各地运动员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速滑赛道上,中国队小将阿合娜尔·阿达克冲过终点线后,向同组出发的49岁德国老将佩希施泰因伸手表达敬意,这一刻,②;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决赛,美国队选手考德威尔失误后,依然欣喜地冲向冠*徐梦桃并高喊“桃桃,奥林匹克冠*!我为你骄傲”,这一刻,超越胜负的情谊令人动容;越野滑雪男子15公里比赛中,获得冠*的芬兰名将伊沃·尼斯卡宁完赛后,依然站在终点,与陆续冲线的选手击掌相拥,这一刻,英雄相惜之情融化冰雪……事实充分证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一场和平友谊的盛会、③、一场鼓舞世界的盛会。

北京冬奥盛会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北京冬奥串联起无数普通人的梦想,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为世界播撒了和平与友谊的种子,激发了人类增进团结、共克时艰、携手同行的强大力量。作为中国人,特别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你会发现,我们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要觉得这篇文章实在没有什么可读的意义和价值,就删了吧。

B.听了老板的话,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话了。

C.她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尤其是语言方面的天赋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五名同学参加今年四月的“梦想有我”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为建国家种子库而献出生命的钟扬曾在演讲中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家夏衍先生在《种子的力量》中说,当种子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鲁迅先生还说过:“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结合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字。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卷(新高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以风景之美著称并流传于世”无中生有,也不符合古代文学常识。C项,“不读经典文学”错误,原文第四段“他们缺少对经典的深度阅读和理解”的意思不同,选项用“经典文学”将原文所说的“经典”在范围上窄化,又用“不读”将原文所说的“深度阅读”在程度上进行改变,错因是改变范围和程度。D项,“不用描写风景”错误,原文没有提及现代小说是否描写风景,倒数第三段为“但后现代主义……景物描写依然被作为小说的有机体来看待”,属于曲解文意。

2.D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项,“网络文学注重流量,以网络小说最为典型”错误,第三段是“以流量为终极目标的商业文化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选项将商业文化的特点嫁接到网络文学上面,属于移花接木;“常用离奇情节形成愉悦的阅读观赏节奏”有误,第三段是“被粗浅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霸占。快节奏是畅销书最大的特点”,选项中的“愉悦的……节奏”和“快节奏”存在差异,属于改变性质。B项,“主要原因”错误,第四段只是指出其为原因,并未说是主要原因,属于改变程度。C项,“根本原因”有误,倒数第二段为“深层次原因”,属于改变程度或性质。

3.C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主要观点的能力。A项,重点围绕风景描写的价值阐述,但对风景缺失的成因未作分析,可以起到对原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支撑的作用。B项,未谈“风景描写”这个核心话题,以至于偏离了“风景描写缺失的问题”“风景描写为什么缺失”这两个紧密关联的问题。D项,只概说了“表面”“深层”两个层面的原因,但对原文的其他原因并未提及。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根据每个自然段的首句,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应怎么办。而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恰好处在写作思路从“为什么”到“怎么办”的转向之中。做答本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第一,从写作思路的角度,先分别说明每个段落在原文逻辑链条中的地位或作用;第二,从写作思路的角度,将两个段落的地位或作用之间存在的关联或逻辑顺序说清楚。

5.示例一:风雪很大,大雪纷纷扬扬,压塌了草料场的草厅等,铺垫了林冲被迫来到山神庙却发现奸人密谋陷害他的情节,暗示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结局。(《水浒传》)

示例二:《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府的大门、石狮子、抄手游廊、雕梁画栋等,渲染了贾府建筑豪华、等级森严的氛围,为下文写林黛玉寄人篱下、处处小心谨慎埋下了伏笔。(《红楼梦》)

示例三:马孔多遍布锌顶木屋,最古老的街道上巴旦杏树蒙尘的断枝残干,营造了马孔多特殊的自然环境,渲染了神秘而又荒诞的氛围。(《百年孤独》)

本题考查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结合第一段可知,风景描写可以指“风俗景观和人文景观”,所以,周围山水草木等景物的描写,房屋群落、街道交通等风情景观的描写,都可以纳入其中。用简要的短语或句子概述小说中涉及的风景描写,如《水浒传》中,风雪很大,大雪纷纷扬扬,压塌了草料场的草厅等。《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府的大门、石狮子、抄手游廊、雕梁画栋等。《百年孤独》中马孔多遍布锌顶木屋,最古老的街道上巴旦杏树蒙尘的断枝残干的描写。然后,运用首段首句所说的作用,对自己所概述的风景作以分析。

6.C本题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那些来游湖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们对西湖船座位的变化起到关键作用……进而还影响了世风”错误。倒数第四段说“这料想是船家营业竞争愈趋厉害。他们看见游湖来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大都脚不着地……让他们在湖面上躺来躺去,像浮尸一般”,无法推断出“起到关键作用”,应该是影响因素之一。且从倒数第三段“我在这里看见了世纪末的痼病的影迹……在所谓文明人之间长养了一种贪闲好逸的风习”来看,“进而还影响了世风”错误。故选C。

7.B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每次都细致全面地描写了座位的质料、形状、颜色等”说法错误,并不是每次都细致全面地描写了这些方面。如写躺藤椅就没有写形状和颜色。故选B。

8.①沙发半软半硬,还有弹簧,的确使人坐得很舒服,但它不适合作为游船的座椅。②西湖船座位只会一味迎合世俗,失掉了其应有特质,突出了西湖船沙发座位代表的贪闲好逸的世风对世人产生的恶劣影响,表现了作者对世风日下的担忧。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从句子中“它那脸皮半软半硬,对人迎合得十分周到,体贴得无微不至”“它那些弹簧能屈能伸,似抵抗又不抵抗”可知,沙发半软半硬,还有弹簧,的确使人坐得很舒服。但其“好似一个陷阱,翻了进去一时爬不起来”“有时使人肉麻”,则证明沙发不适合作为游船的座椅。②作者在描写沙发时,用了“脸皮”“肉麻”“陷阱”等词语,突出了西湖船座位只会一味迎合世俗,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特点,没有西湖船座位的特质。再联系前文对“藤穿的长方形木框”椅的描写,结合第八段“我在这里看见了世纪末的痼病的影迹:19世纪末的颓废主义的精神……在所谓文明人之间长养了一种贪闲好逸的风习”分析,作者在此突出了这样的沙发座位代表的贪闲好逸的风习对世人产生的不好的影响。而句中的“这又好似一个陷阱,翻了进去一时爬不起来”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世风日下的担忧。

9.第一问:①最初的座位藤穿木框椅与整只船色彩协调,使用起来也极为合适。②后来变为全藤长椅,虽比以前舒服,但使船的整体形式与质料缺乏统一。③再后来的躺藤椅一味追求舒懒,呈现出病态。④最后变为沙发,与船整体不协调,奢华之风令人生厌。

第二问:西湖船座位形式的变化实则是当时奢华、颓废、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盛行的缩影和社会不同阶层间矛盾冲突加剧的表现,所以作者说“愈变愈坏”。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1)①关于西湖船二十年来发生的变化,从第三、四段“西湖船的座位是一条藤穿的长方形木框”“恰好切合坐者的背部的曲线。因此坐下去身体是很舒服的”“它们的形状,质料与颜色,又与船的全部十分调和,先给游人以恰好的心情呢”可知,最初的座位藤穿木框椅与整只船色彩协调,使用起来也极为合适。②接着,藤穿木框被换成全藤长椅,结合第五段“坐上去固然比以前舒服。但在形式上,殊不及以前的好看。因为船身全是木的,椅子全是藤的。二者配合不甚调和……其形式与质料,当然要求严格的统一”分析,全藤长椅虽比以前舒服,椅子全是藤的,二者配合不甚调和,使船的整体形式与质料缺乏统一。③再接着变为躺藤椅,结合第七段“手不染水,一味贪图安逸……让他们在湖面上躺来躺去,像浮尸一般”分析,此时的躺藤椅一味追求舒懒,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特质,呈现出病态。④最后变为沙发,第九段“沙发这种东西,不必真坐,看看已够舒服之至了”“倘把西湖船当作一件工艺品而审察它的形式,这配合就不免唐突”,从中可见沙发虽然舒服,但与船整体不协调,奢华之风令人生厌。

(2)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愈变愈坏”,通读全文可知,船上的座位是越变越舒适,只考虑乘客的舒适度而没有考虑座位与船整体的协调度,而且坐船本是游玩,游玩与只注重享受的休养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从第八段“我在这里看见了世纪末的痼病的影迹……在所谓文明人之间长养了一种贪闲好逸的风习……使它们风行一时”可知,西湖船座位形式的变化,实则是当时社会风气盛行的缩影。从第六段“此外还有一种更大的不快:摇船人为了这两张滕椅子的设备费耗大,常向游客诉苦,希望多给船钱。有的自己告白:为了同业竞争得厉害”“我们的衣服与他的衣服,我们的座位与他的座位,我们的生活与他的生活,同在一叶扁舟之中,相距咫尺之间。怎不令人心情不快”可知,这种奢靡风气让社会不同阶层间矛盾冲突加剧,这种矛盾冲突让怀有正义感的作者感到悲伤,所以作者说“愈变愈坏”。

A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着说:“好。”

“曰”,一般与后面说的话断开,排除B、D;“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是判断句,“者”后应断开,排除C。故选A。

11.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前者指使命,后者指派遣。两者含义不同。故选C。

12.B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于文无据,原文中说的是“愿太子急遣樊将*入匈奴以灭口”,这里的“灭口”是指防止消息泄露,不是指杀掉樊将*。故选B。

13.(1)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

(2)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是”,这;“委”,扔,放;“蹊”,路;“振”,挽救。(2)得分点:“诚”,如果;“反”同“返”,返还;“善”,好;“因”,趁机,趁势。

14.秦国的樊将*逃到燕国,太子丹若救他则会让燕国至于更危险的境地,两难之下,太傅鞠武推荐田光先生出谋划策;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进而被拜为上卿。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信息概括能力。从第二段可知,秦国的樊将*逃到燕国,太子丹想救下,但太傅提醒“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愿太子急遣樊将*入匈奴以灭口”,但太子丹却认为“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两难之下,太傅鞠武推荐田光先生出谋划策推荐田光。第五段田光说“所善荆轲可使也”,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从最后一段,由“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可知,在太子丹的诚恳请求之下,荆轲被尊为上卿。

参考译文: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

樊将*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谏太子说:“不行。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这足以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已听说樊将*逃到了燕国!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送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太子丹说:“樊将*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座席请教说:“燕、秦两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年轻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幸好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任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着说:“好。”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的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件大事的计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没有泄漏我说的话,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座席,叩头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那么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挑拨秦国同诸侯国的关系,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他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15.C本题考查对诗歌理解和分析能力。C.“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是错误的。选项正好颠倒,应是“上阕前二句是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

16.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所以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同时“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通过环境的安静写出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从而表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属于侧面描写。(2)“唯见江心秋月白”也是景物描写,写了月夜之下江面的景色,所以也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同时,写出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表现出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通过这种景物描写具有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7.(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两个*鹂鸣翠柳自在娇莺恰恰啼(或“千里莺啼绿映红”“隔叶*鹂空好音”“阴阴夏木啭*鹂”“几处早莺争暖树”)

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易错字有:第(1)题“鼎、铛、砾”,第(3)题要扣住“*鹂(*莺)”意象和“被赋予美好欢快的象征意义”这一要求填写,易错的字有“鹂”“鸣”“映”“隔”“啭”。

①灿烂辉煌②独具特色③众说纷坛(答案不唯一,符合文意皆可)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里考查在语句中正确运用恰当的成语,成语运用一般可以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还可以从词义角度,用提及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还可以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搭配对象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这里主要采用根据上下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成语。第①处,结合语境,此处是说我国曾有辉煌的文化,可填写“灿烂辉煌”。灿烂辉煌: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第②处,结合“文房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的文化产品”可知,毛笔很有特色,可填写“独具特色”。独具特色:具有自己的特色。第③处,结合语境“关于毛笔始于何时”可知,大家对于毛笔起源的说法各异,可填写“众说纷纭”。众说纷纭:指人多嘴杂,说法不一。

19.(1)构成:文中画波浪线句的第一个比喻句本体是“笔”,喻体是“锄”,第二个比喻句本体是“纸”,喻体是“田”,“笔”与“锄”、“纸”与“田”在外形和用途上存在相似性。

(2)表达效果:将“笔”比作“锄”,将“纸”比作“田”,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突出了“笔”对于中国历史和文人的巨大作用,彰显了毛笔所承载的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将“笔”与“纸张”的关系以比喻的形式对应为“锄”与“田”的关系,生动地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化,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1)画波浪线句“以笔为锄,以纸为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笔”与“锄”,“纸”与“田”在外形和用途上存在相似性。所以,“以笔为锄”中本体是“笔”,喻体是“锄”,把“笔”比喻成“锄”;“以纸为田”中,本体是“纸”,喻体是“田”,把“纸”比喻成“田”。(2)这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笔”对于中国历史和文人的巨大作用,彰显了毛笔所承载的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而且,将“笔”与“纸张”的关系以比喻的形式对应为“锄”与“田”的关系,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化,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0.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今至少有年的历史。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毛笔起源中国远早于此”语序不当,应将“中国”作为修饰语置于“毛笔”之前;二是“距离”和“至今”的“至”语义重复,应删去“距离”;三是“至少”与“以上”前后不合逻辑,保留“至少”即可。据此可修改。

21.D本题考查辨析代词用法的能力。文段和选项C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而A、B、D三项都是特指。

22.①真挚的交流打动人心(或“真挚的情谊打动人心”)②友谊与传承闪耀赛场③一场团结合作的盛会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结合前文“体育的语言超越国界”,可知此处句式应是“……的……(怎么样)”,结合后边所给的赛场上的三个例子所体现的,故填“真挚的交流打动人心”。第②空,结合后文“超越胜负的情谊令人动容……英雄相惜之情融化冰雪”可知,此处的句式应是“……与……(怎么样)”的结构,结合后边事例“速滑赛道上,中国队小将阿合娜尔·阿达克冲过终点线后,向同组出发的49岁德国老将佩希施泰因伸手表达敬意”,此处重在体现新老运动健儿之间的友谊和传承,故填“友谊与传承闪耀赛场”。第③空,结合前文所给的赛场上的三个温暖人心的例子以及后文“激发了人类增进团结、共克时艰、携手同行的强大力量”可知,此次冬奥会体现了各国团结的力量,再结合前后“一场和平友谊的盛会”“一场鼓舞世界的盛会”的句式特点,故填“一场团结合作的盛会”。

23.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写作此题,首先要明白“种子”具有比喻义,实指像种子一样的人,可见种子具有深层、特殊的含义。所以写作中的种子,应该指的是具有传承功能和顽强生存能力的人或事物。

材料第一段中,钟扬对于种子的定义重点在“造福万千苍生”,是坚守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底色,始终心系国家、珍视荣誉,也即牺牲自我、奉献他人和祖国的精神。第二段是指种子落在瓦砾中,不会悲观和叹气,也即种子突破不利环境的坚强奋斗精神;第三段是说种子的生长要有好土。很显然,后面两段材料,谈的就是种子生长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材料的内容,我们不难认识到,三则材料是在说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也就是不管是种子在瓦砾中,还是在好土中,这颗种子都应该是不断努力、不断突破,甚至能造福万千苍生的种子。

写作时,应围绕环境、奋斗、奉献等关键词,结合社会人生进行构思写作。可考虑根据种子生长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如首先讲“种子”的立足问题。人生历程中,应该努力寻找“好土”,珍惜“好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播种、成长。接着可以就种子的志向,即成长为怎样的种子这一思路进行延伸。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自己都应该是一粒造福人类的种子。此外,绝不能因为没有好土,或者落在瓦砾之中,就自怨自艾,妄自菲薄,不去作为,无所事事。这讨论的是种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可总结上述三者,进行升华,如对于济济人才,对于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去创造适合人才发展,适合青年成长的“好土”。

(1)生逢风华时代,绽放人生光彩。

(2)让我们在时代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3)风雨磨难自坚强,良好环境铸辉煌。

(4)生逢其时,更应成就辉煌人生。

培植好人生的花木

青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身处这一关键时期的青年们,当培植好人生的花木,撑起中国龙的骨骼,筑起共和国的大厦。

培植好人生的花木,要扎根新时代的土壤。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只有向下扎根,不负时代要求,才能使花木繁盛。风雨如晦,山河破碎时,青年振臂高呼“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强敌压境,遭遇威胁时,青年抬头高唱“雄赳赳,气昂昂, ”;举国之力全面建设时,青年挺身高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青年勇担使命。而身处大有可为的新时代的我们,应不负时代嘱托,让青春之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扎根,怒放。

培植好人生的花木,要播撒下理想的种子。

“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钟扬如是说,斯言切切。一粒“占城稻”的种子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刺激了明清的人口繁盛;一粒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种子,在周恩来的心中生长,铸就了他“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坚毅;一颗“不甘人后”的种子在苍茫大漠中生长,终有平地起惊雷——“两弹一星”横空出世。青年应当立鸿鹄之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定会见它野蛮生长。

培植好人生的花木,要用奋斗悉心浇灌。

落在瓦砾中的种子尚可显出青葱绿意,青年在面对阻碍艰难时,又怎么能够轻言放弃不再奋斗?不惧险阻,才有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享誉文坛,才有了焦裕禄率兰考人民治沙后获赞“绿我涓滴,会它千澄碧”,才有了江梦南从无声中突围,邢益凡在残缺中前行的生命壮歌。冰心曾言,墙角的花,若没有奋斗的汗水的浸透,又怎么迎来盛开时的芬芳?所以,没有比脚下更长的路,没有比梦想更高的山,奋斗之姿定会让青年大有所为。

理既如此,反观现实。尽管无数青年已将饱满的热情投入花木的培植,但“精致利己主义”与“躺平佛系”的害虫仍时时侵袭着,*害着,毁灭着一株又一株的花木。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辈青年应有高度自觉,从这些错误思潮中抽身,劈波斩浪,踏歌前行。

扎根新时代土壤,播撒下理想的种子,用奋斗的汗水悉心浇灌。如此,方可培植好人生的花木;唯此,才能让人人都成为擎天玉柱,架海金梁;如此,中国龙才能腾飞,共和国的大厦才能屹立不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