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前言
具身空间不仅是感知和思维的源泉,而且是情感的源泉。其实通常所说的身体已经超越了躯体的意义,超越了视觉和触觉的经验,是一种独特的具身空间经验。这种空间经验不属于运动机能的领域,不存在位置关系和距离关系,也不通过这类关系确定其相对位置。
它不仅有表面性,更是超越了第一维和第二维的线和面意义,上升到第三维立体性。这种立体性就像一个强烈的声音产生回音,又像水中的链漪,具有不可分割的结构性和延展性。德国哲学家赫尔曼·施密茨从新现象学的视角将这种具身空间称为没有心理和物理之分的绝对空间”,他用狭窄、宽广和躯体方向等基本要素诠释具身情绪震颤状态,基于狭窄与宽广具身动态性体现具身动力学特征。
狭窄类似紧张,如焦虑烦闷时的沉重感,宽广类似放松,如偷悦和自由自在时的具身轻松,两者即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竞争又相互激励。在某种程度有可能任何一方占优势,如在极度惊吓时,只有狭窄没有宽广,在入睡或类似昏迷状态,只有宽广没有狭窄,通常两者交替作用,有一定的节奏,处于平衡状态。
有时人们能明显感觉到两者交替使用,如惊喜和害怕时,有时感觉不到两者的交替,如吸气时两者竞争激烈,交互运动,交互占优势,这种相互作用就像是齿轮相互推动下的生命源动力,构成了具身的动力学结构。在这种动力结构的影响下,人们通过具身交流方式与外界互动。
当某个情境引发情绪产生前,先是具身动力结构促使躯体震颤,接着躯体的感受通过扩散与外界事物建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扩散的整体气氛感就是情感。情感依附于躯体某个部位,但又超越躯体部位,成为一种扩散开来的整体性空间气氛,因此,情感是具体而丰富的具身体验,因具身的空间性也具有空间特征。
伴随着个体的成长,主体性也在具身空间的动力作用下逐渐分离出来,出现主体性事实和自我感,出现对事件的整体性知觉,这就是心理空间的自我和认知语境,因此,具身空间有一定的认识论、社会学及人类学意义,并且在临床心理治疗中也具有病理学意义,这些将在后面的章节进一步阐述。
心理空间本质上是第一人称,是身体接收内外刺激后所体验到的内在表征。从以下三点探讨第一人称存在的必要性:其一,自我是人生的主体和生命之核心。在日常语言中,人们随心所欲地使用“我”和“自我”,“我是....”“我要....”“我....想”等,书面表述经常有“自我实现”、“自我否定”、“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等,这些词语是早期在生产和生活社会实践中表示自己的需要时自发产生,是在言语实践中无意识逐步形成的常识,却常常被熟视无睹,虽然不言自明,但却难言其明。
这些用法也表明人们不仅把自我视为一个统一、稳定和连续的整体,而且无形之中将自我当作各种能力和经验的拥有者和承裁者,当作与外在世界互动主体,一个与他人全然不同的独特者。由此可见,生活和社会实践促使自我产生。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个体意识到外界是由自我来认识和改造,而且更好认识自我也成为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个性、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均与自我意识发展相辅相成。
杰恩斯在《关于心灵起源的四个假说》中提到,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无意识地将周围的物理空间属性通过语言转化成为解决问题的心理事实,被经常重复描述就成为心理空间,这是意识的第一重要特征。在这个意识空间中谁在观看和内省?这时自然就演化出一个类似人物的“我”,这是意识的第二特征,由我可以在心理空间来回走动。
所以,心理空间第一人称性是人与外界互动和衔化的结果。其二,自我是意向性表征的基点。因自我产生,外部世界因而有了主观与客观之分,语法角度有了I和me之分。一般而言基于自身直接感受到的知觉经验是主观的,或者主观事实,这些主观事实是自身正在发生者的事实,是“向着我的属性”或者“在遭际中的处身状态",这种处身状态构成了主体性。例如“我看到..”等,也是言语者对自身的存在或发出作用状态的确认。
对于客观不难理解,人们往往将未知事件置于第三者进行研讨和分析,自身未知领域也不例外。所以人们习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