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了吗 http://www.baidianfeng51.cn/m/(向上滑动启阅)
尊敬的叨叨昕和鹿sama:
我是您二位的忠实读者,也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我经常看心理学的书,知道孩子小的时候妈妈的陪伴有多重要,现在她三岁了,我也是尽我所能的给了她爱和陪伴。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最近组织上要安排我去外地工作半年,这段时间只能一个月回来一趟。请问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会影响她一辈子的人格和性格吗?
尊敬的读者:
您好!感谢来信。
职场妈妈真的很不容易。情感博主告诉你,女性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能为了家庭放弃职业生涯;教育专家告诉你,要亲自陪伴孩子,不能离开她那么长时间,否则会影响她的性格发展。
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就是没有两全法的,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其实不仅是职场妈妈,现在很多职场爸爸也是面临这个问题的——所以,我准备从四个方面来回答这个疑问:
一、母亲的陪伴
真的那么重要吗?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是的,确实很重要。
很多人可能知道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它告诉我们,高级哺乳动物对母亲具有与生俱来的眷恋。而且,这个实验还有一个残忍的后续,这几只从出生就被剥夺了母爱,经常遭受攻击、惊吓的小猴子,长大后都出现了抑郁、反社会、攻击性倾向。
而安斯沃斯的研究则提示我们,照料者(在6岁以前尤其是母亲)的长期缺席,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焦虑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的不健康依恋风格。
一个人幼年时形成的依恋风格,往往会延续为成年后的人格。一个焦虑回避型的人,往往在成年后也难以发展深入的亲密关系。(比如在健康的情侣关系中:“我对你好是因为我喜欢你,看见你好就开心”;而焦虑回避型的亲密关系中:“我对你好是因为你上次对我好,我还欠你一回。所以你千万别再对我好了,否则我又要欠一个人情。你再对我好我就要逃开了。”)
我估计您是看到过这些理论,所以害怕自己的这半年缺席,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种种不好的后果。
二、母亲去外地工作半年,
孩子是不是就毁了?
先给你吃颗定心丸: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1)首先,一般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的父母缺席,往往是常年累月的缺席。
比如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可能几年才见过几面;或者城市“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工作,平时很少着家,更别说亲子互动。这些确实是会对性格造成挺大影响。
你这个情况,离开半年,每个月还会回来探亲,也可以让家人带着孩子去看望你——孩子心里会知道,妈妈并没有抛弃我。
当然,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分离焦虑阶段,这个时期会特别黏妈妈,所以分别后再见面时他可能会变本加厉地粘人:他可能会缠着你一刻都不肯分,甚至会倒退回婴儿状态,要躺在妈妈怀里睡,要抱在妈妈手上吃饭,会动不动委屈哭闹——都是可以理解的,妈妈这个时候就尽量多满足他的安全感需求吧。
(2)父亲也应起到重要作用
您离开孩子身边半年,虽然是会让孩子这半年有点不好过。但是他还有爸爸呀不是吗?爸爸的陪伴作用也同样很重要。
发展心理学家兰姆的研究表明,父亲的陪伴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性等能力的影响可能比母亲更大。
在与父亲的游戏、交流过程中,孩子可以发展社会认知、建立安全感、培养性别意识等等。所以跟孩子聊聊天,“举高高”,进行户外活动、跑、跳等等,都应该是爸爸的日常任务;尤其是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一个慈爱的爸爸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偿和替代作用,他的陪伴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一样重要。
(3)孩子性格的锻造,是各方面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因素很复杂,是基因遗传、家庭养育和外部环境在共同起作用,并不是妈妈一个人在起作用。
心理学家O’Connor和Croft用对平均年龄3岁半的双生子做实验,发现家庭养育虽然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后天环境(学校、社会等)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除了天生遗传的基因、家庭氛围的熏陶,还有老师的教育、朋友的影响、社会的塑造等等都会对性格形成产生影响……就好比留守儿童,虽然父母长期缺席可能让他形成自卑、孤僻等问题,但也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个能够治愈他的人,或者自己发展出强大的内心,因种种际遇而实现自我救赎。
养育孩子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我们无法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出任何差错,那么其实把握好大方向大原则,也是不会歪到哪里去的,更不会导致“一辈子就完了”这么可怕的结果。
三、不够时间陪伴孩子,
如何弥补?
有些家长会很为难:“我想陪伴孩子,但是我工作确实很忙,怎么办?”
我经常强调的一个概念是:高质量的陪伴。
缺乏父母陪伴和教导的孩子,往往存在自卑敏感、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容易成瘾等问题。
但孩子的安全感,不仅仅是父母“在场”就能带来的,“陪伴”不是说在旁边待着就算陪伴。有的父母只是“物理上”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不主动与孩子互动,对孩子态度敷衍,或者下班到家就把孩子交给电视和手机,这种陪伴的积极作用几乎为0。
反之,如果你无法做到每天回家,但是你回去的时候能见缝插针地高质量陪伴、积极互动,比如陪孩子做手工、给孩子讲故事、帮孩子洗澡、带孩子玩游戏、陪孩子聊天、抱着孩子亲昵……等等,这样即使不能天天见面,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和亲密感。
四、不要被理论吓住
说了这么多,有人也许会问,那这些理论——比如恒河猴实验、安斯沃斯的依恋风格理论——说得到底对不对?
您看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懂得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性,这一点就证明你已经是个很棒的母亲。但也不必因为这些知识,反过来自己把自己吓坏了。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塑造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对原生家庭理论的过度解读却是没有必要的。育儿是长跑,你尽心陪伴他十八年,绝不可能因为这半年就能成就或者毁掉他的一生。
您已经尽自己所能的给了孩子爱和陪伴,那么孩子就一定会感受到。等过完这半年再回到孩子身边,孩子一样可以重新感受到妈妈的爱和陪伴。
虽然中间这缺失的半年,你肯定会错过孩子的部分成长,一定会留下一些遗憾,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相对难熬的阶段。但要说这个缺失环节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留下终身的心理阴影,也言过其实了。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副教授
解锁科学姿势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