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夸孩子时用错力无异于毁 [复制链接]

1#

真实故事

Story

托马斯是安德森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是一所重点小学,孩子们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进入这所学校学习。

经常和托马斯一起玩的也是班里的五名优等生,托马斯很喜欢这种感觉。

打从记事起,托马斯就常听父母和长辈们夸他“聪明”。后来,他不费吹灰之力地进入到安德森小学学习,他的智力超群再一次得到验证。

要知道,这所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前会进行智商测验,只有1%的申请者能够顺利通过测试。托马斯还是这1%名额中的佼佼者。

但是,随着学校生活的继续,在面对越来越难的课程时,托马斯的这种被大家公认“智力超群”的智商并没有转化为无所畏惧的自信心。

相反,托马斯变得越来越胆小:他只会做自己胜券在握的事情,一些难一点的事情,只要稍遇打击,托马斯便会立即放弃,说:“我一点也不擅长做这个。”根本不会再尝试第二次。

托马斯的世界变成泾渭分明的两极: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没有折中。

比如,刚上一年级学习拼写,他拒绝将单词大声拼读出来,因为他害怕读错;后来学习分数,他只看了一眼,便拒绝学习。

当他读到3年级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来了:学习了草书书法后,老师要求每个学生的作业都用这种书法来写。托马斯首先选择的是拒绝,而不是想着多加练习,将书法练好。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托马斯这样的孩子。他们天资聪颖,但是对成功的期望值却很低,严重低估自己的能力。

家长们觉得:表扬孩子便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85%的美国家长认为:夸孩子聪明很重要。

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夸孩子聪明会直接导致孩子各方面表现欠佳。

为了弄清楚这一现象,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威克教授花了10年的时间进行调研。

实验在一所学校进行,学生们被分为两组,给每组学生出的题目都非常简单,每个孩子都能答对。

之后,调研者对孩子们的成绩做出评价,他们对其中一组孩子说:“你真是太聪明了!”,对另一组孩子却说:“你一定非常努力才答题答得这么好!”两组孩子都很开心。

接着,孩子们开始了第二轮测试。在这组测试中,调研者告诉孩子们,他们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选择比第一轮测试难的题目,但是如果能尝试着解答出来,他们会从中学会很多知识;第二,选择和第一轮测试同样简单的题目。

刚才被表扬很努力的孩子们,有90%选择了比较难的题目;而刚才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多数选择了简单的题目。

为什么会这样?

德威克教授解释道:

“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我们其实是在告诉他们: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聪明点,别犯错’。如果失败了,那就说明他们不够聪明,他们是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的。

“而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呢?我们是在告诉他们:这个游戏充满了可变因素,但是他们对这些因素是可控的,同样,成功也是可控的,只要他们足够努力。”

那些经常被夸赞聪明的孩子,每一次遭遇挑战时,他们内心都会涌现一个声音:“你确定自己可以做到吗?或许你没这个能力吧!你要是失败了怎么办?人们会笑话你的。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么你就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尊严。”

那些被夸赞“努力”的孩子,当他们遇到挑战时,内心的声音会说:“嗯,也许我这次做不好,但是我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努力,我会学会的。许多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如果我连尝试都不尝试,那么铁定会失败,哪里有什么尊严可言啊?”

当家长表扬孩子时用了不同的方式,孩子的心态就会发生改变。出现问题时,他们就能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因此,如果偶尔孩子考试不理想甚至考试不及格,家长们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意义。帮助孩子打破固有思维,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寻求突破。

下面是德威克教授的一段TED演讲,可以了解更多这位心理学教授的理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