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复制链接]

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增快,人们感受到的精神压力增多,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提高,使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下文中将统一用心理治疗的术语)服务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总结过去这些年来在心理门诊工作和心理治疗之中的经验,想到应该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些来自于专业人员的忠告和相关的信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治疗的适应症和适应人群

我在心理门诊经常会遇到寻求帮助的患者家属(如孩子的父母或者患者的伴侣),问其患者为何不能一同前来面询时,得到的答复通常是他/她们自己不想来,或者认为自己没有必要来,而家属却非常焦急,认为患者非常需要专业性的心理帮助。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告诉家属:至少目前看来,心理治疗对您家的患者本人来说是不适合的,除非他/她本人有求助动机。由此就引出了心理治疗的适应症和适应人群的话题。

通常来说,心理治疗适应对象的第一点是:罹患了所谓轻型精神障碍,即被民间俗称为心理障碍的个体,患有精神医学诊断里面的轻中度的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障碍等;恰当的心理治疗对大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急性期症状缓解后也是适用的。但如果患者罹患的是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治疗是不适合的,更为适切的心理帮助应该是聚焦于恢复或改善社会功能的心理康复训练方面。而如果患者本人缺乏寻求心理帮助的意愿,无论诊断如何,都将无济于事。当然,如果患者能够在家属的说服之下前来面询,在心理治疗的初始访谈阶段,治疗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与患者建立治疗联盟,提升其接受心理治疗的意愿和能力。

心理治疗适应对象的第二点是求助者要有区分自己与外界或他人的基本能力,这一点与精神科医师常用的一个术语——“现实检验能力”有关,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的,也包括潜意识,即患者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水平。一般来讲,患者越是能觉察到自己遭受的精神症状与痛苦与自身的内在心理冲突、认知模式或个性中的一些缺陷有关,而不仅仅是来自外界的因素,那么就越倾向于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的帮助,也越能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与治疗师合作,取得一定效果。

反之,如果患者总是将自己的精神痛苦归因于外界和环境,如人际关系的困难和由此带来的痛苦都是由于别人的不好,自己是一个受害者。以这种感受为主的个体通常不太容易接受心理治疗,他们认为只要到了一个好的环境、只要周围人的态度能让自己满意,一切现实困难和心理痛苦都会迎刃而解。持有这样观念的患者较之前面一类患者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成熟水平更差一些,即便他们能够接受心理治疗,也是以支持性的干预策略为主。

心理治疗适应对象的第三点是患者要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言语表达和沟通能力,这也是前面提到心理治疗更适应于轻型精神障碍而非严重的精神异常状态的个体的原因。当儿童罹患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时,由于表达能力有限,通常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治疗手段,如沙盘、绘画等技术来进行心理治疗。另外,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心理治疗效果的一个因素。年轻意味着心理发展和成长的空间更大,从治疗中的受益可能性会更大。受教育水平与心理治疗的接受程度有关,但并非绝对。这里也需要说明的是,心理治疗的实施是个体化的,在心理门诊,我也接诊过年过六旬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个体,通常是生活中发生了很大变迁后精神上遭受巨大冲击而难以承受,同时又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发展的个体,他们通常也能从心理治疗之中受益。

2.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关系?心理治疗是如何发挥治疗作用的?

在心理门诊中,我经常会遇到对药物治疗表示怀疑、担心、甚至抗拒的患者,他们希望仅通过心理治疗就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精神上的痛苦,从而避免服用让他们有各种担心的精神科类的药物。说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首先患者是有权利选择采用什么治疗方法的,但前提应该是在其充分了解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都有什么,效果会怎样,副作用会怎样等问题下。精神科常用的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并不是如某些患者和家属想象的、或者偏听偏信的那样可怕。而且只要遵从医嘱服用,药物治疗通常是非常有效的治疗途径。

有关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应该咨询精神专科医生,而不是仅仅通过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听信非专业人员的说法。单纯心理治疗的适应对象可以是已经确定为一些轻度的焦虑和抑郁等障碍,以及由于躯体疾病的原因不适宜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患者,还包括孕妇、哺乳期和即将准备怀孕的女性。即便如此,在临床上也都需要经过专科医生诊断评估并与患者沟通商讨后再做出决定。

一些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排斥也与就医时体验到开处方医生的态度有关。有一些心理门诊的患者告诉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看精神科,但因为医生问诊的时间比较短,或医生态度冷淡,感觉医生没有认真对待自己,因此对医生开具的处方心生疑虑,不敢服用。在此我不得不承认,确实有少数精神科医师对待患者的态度不够耐心和细致,加之挂号的门诊患者多,不能提供让患者感到满意的问诊时间,使得患者就医的感觉不好,但这不应该成为患者放弃药物治疗的理由。

另外,患者和家属也应该了解,即便是态度好、耐心的医生,在了解你的病情、做出诊断和找到适合你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次就诊就能达成的,需要患者按照医嘱定期复诊,给医生时间去了解你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的反应和变化,这样才能得到比较有效的治疗结果。

还有一些患者,医院的恐惧和心理治疗的极大期待、甚至理想化期待的情况下,首先会求助于私立的心理服务机构,而非精神专科医师或者医疗机构的专业心理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治疗师缺乏对精神症状识别和心理评估的经验(在国外的心理治疗师受训经历中都必须接受这方面的训练,而国内非常缺乏这样的培训体系),则无法为患者提供及时恰当的整体干预方案。

需要提醒患者和家属的是,尽量不要仅仅因为与少数医生互动的不良体验而回避或者放弃必要的精神专科医生就诊的机会以及本可以选择的药物治疗,恰当的做法是寻找更为合适的医生,明确诊断,接受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个治疗方案就包括了是否需要心理治疗和选择什么样的心理治疗。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是一对搭档和组合,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都是需要的。药物治疗重点解决的是急性期的症状,如比较快速地消除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或挥之不去地反复思虑的强迫性观念及重复性的强迫行为;而心理治疗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是通过治疗关系实现的,就是治疗师与患者在治疗设置下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患者应该得到无条件的尊重、倾听、共情、被理解,并且具有很大的参与度。心理治疗并不是只把心理痛苦告诉治疗师,然后就等着心理师给你建议和指导,甚至为你做决定,而是与治疗师一起去发现自己心理痛苦的内在原因和特定的规律性,然后逐渐发展出能够应对现实困难和减轻心理痛苦的能力和方法。因此,心理治疗发挥治疗效果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心理治疗有不同的理论和技术流派,发挥治疗作用的途径也有不同,但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师本人的因素(指的是治疗师的专业态度、经验和胜任能力)在治疗效果的贡献中是心理治疗流派和技术的六倍之多。因此,患者在选择适合的治疗师时,最好先了解治疗师的擅长之处。有时候,不一定权威人物就一定适合你,而是与你匹配的治疗师最适合你。这种匹配是患者在接受初始访谈过程中能感受到的,比如感到安全和温暖,感受到治疗师对你的认真态度(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