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还记得前一阵发生的这件事:
这段时间大家一定已经看过很多相关的文章,小喵就不再将详情一一复述。悲剧发生之后,这件事在网上也引起了热议,不少网友都提出,自己小时候被打得更狠。
这就要说到一种传统的教育思维,叫做“不打不成才”。类似的说法还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这种棍棒式教育在过去,甚至现在都非常常见。我们多少都见过家长对孩子的推搡打骂。
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现如今,我们大多数家长和老师也知道,这种教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显然比正面影响更大,是我们都应该摒弃的一种教育方式。然而,只表扬不惩罚的教育结果也并不令人满意。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针对名本校学生的研究显示,受到过度表扬的学生往往不愿承担风险、不愿付出努力、自我激励少。
测试前夕,研究人员一一告诉孩子:“你在这方面一定厉害”。结果,学生们所得分数比平时下降20%。研究人员认为,孩子们表现失常是因为测试前的表扬令他们感到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打不得、骂不得,现在还表扬不得,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01分析表扬与批评的作用01“社会判断理论”折射出过度表扬的弊端
社会判断理论指出:人们会将自己已有的信息与对外部的认知进行比较之后,当两者相近时,就会内化这些信息。
对于过度表扬,我们也能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其弊端。
对于高自尊的孩子来说,过度表扬,会让他们产生自恋的倾向;对于低自尊的孩子来讲,过度表扬与他们已有的认知不匹配,所以会形成抗拒的心理,这样的表扬对孩子起不了积极的作用。
因为过度表扬,高自尊的孩子盲目乐观高估自己的能力,听不进去合理的批评,而低自尊的孩子挑战面前容易退缩。
02从批评中认识自我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认识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想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应该从借助外界的评价,外界的评价对我们有所提升的便是批评。
批评能帮助孩子明辩是非,由于孩子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认识也还不够全面。适度的批评有助于指正,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提高孩子的受挫力。
03“逆反心理”阻碍了批评的作用
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无论做错什么,无论他的错误有多么严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会责怪自己。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作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人们由于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对某事物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心理状态。
批评本来可以是对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的,但是,考虑到孩子的“逆反心理”时,批评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为以下情况:他的心理及行为和父母的意愿、想法背道而驰。在孩子的成长中,逆反心理是难以避免的,所以这种心理阻碍了批评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
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平衡批评与表扬,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呢?
02发糖教育法
“发糖教育法”的最佳代表是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早年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一天在小学校园那边走着,发现一个男孩子用石块在打另一个男孩子,于是,他就斥责了这个男同学,并把男孩子叫去办公室。
陶行知走到了办公室,首先给了这个男孩儿一块糖,这个男孩子很疑惑地看着陶校长说:“你为什么要给我一块糖呢?”同时,又给了他一块糖,陶行知就说,你打同学的原因,我已经弄明白了,因为他欺负女孩子,所以你才打的这个同学。
这位男同学非常地感动,他说,您没有骂我,还给我给了我糖。继续说道:“这是我不对,我以后不打同学了,不应该打他,我应该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对待他。”之后,陶行知又给了一块糖,学生非常的开心。没想到就这么简单的方法,就教育了一个孩子。
通过发糖教育法这样的一个教学方法,其实给我们老师和家长一些启示:
a.在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地看待孩子犯错的理由是什么,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
b.我们要充分的看到孩子的悔改之意,如果孩子有心去悔改,其实我们就可以减轻处罚。
c.我们应该用耐心去教育孩子。
Tips
我们都知道打一巴掌给颗枣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结合了棍棒式教育以及发糖教育。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会习惯先打孩子,再哄孩子。
身边会有这样一些现象可以诠释这种教育形式:孩子犯错后,立刻打一顿,打完了见孩子哭泣了,因为心疼,开始哄孩子,并给予奖励。明明是孩子犯错了,父母想惩罚孩子,最后却变成了父母讨好孩子。其中的原因是父母心疼孩子,认为孩子哭了就知道错了。
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什么益处,孩子只会记住了自己受训的难过,感觉自尊受到伤害,因为父母给的奖励,孩子会有一种心理暗示:被惩罚之后,就会有奖励。
“棍棒式教育”与“打一巴掌给颗红枣式教育”为批评式教育的导向,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
03选择正确的表扬及批评形式
我们也可以用著名的二八法则来权衡表扬与批评的量和度。
二八法则的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专家针对“二八效应”的结论给出了以下事项:
a.应该鼓励特殊表现,而非赞美全面的平均努力。
b.选择性寻找,而非巨细无遗地观察。
c.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现,找出那关键的20%,以达到80%的好处。
我们可以利用“二八效应”中专家给出的事项,分析出正确的表扬及批评方式:
a.父母不应该过度表扬,而是应该鼓励特殊表现。
b.不能一味地批评,要选择性批评。
c.找出孩子身上关键的优点进行表扬,用鼓励优点来改正缺点。
正确的批评方式批评应该建立在爱和关心之上,具体做法有:
a.不在公共场所批评孩子。
b.用平和的态度,既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威严,还要体现爱,不能让孩子对你有恐惧感。
c.批评孩子时,不能用语言暴力。如果学生做得不好,父母不断的说连这么点事都做不好,真是太笨了,那孩子的尊严会受到损伤。
拓展阅读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德韦克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随机分了两组学生做拼图:
其中一组做得好,夸奖是聪明,对这组学生说:“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另一组学生做得好,夸奖是进步,对这组学生说:“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就这一点区别,四轮实验之后,这两组学生的成绩差了50%,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区别?
第一次试题的难度简单,A、B组的成绩都好,夸A组:“你们做得真不错,一定是你们特别聪明!”夸B组:“你们做得特别好,一定是你们特别认真努力!”
第二次试题稍微有了难度,A组的成绩变差,归因于:“缺乏天资”;B组的孩子成绩也差,但是归因于:“努力不够”。
第三次试题的难度和试题一的一样,属于简单,但是A组成绩下降了20%,下降的原因是被夸聪明,第二次受挫时,认为缺乏天资;而B组成绩比第一次提高了30%,是因为觉得自己受挫时不够努力。
由“德韦克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表扬的形式不同,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表扬孩子聪明,不如表扬孩子努力。
结合上面的研究和结论,我们可以知道教育孩子应该以表扬孩子的努力为主,批评为辅,用正确的方式去批评,不能批评孩子的智力,像“你真聪明”这种言语并不是最好的表扬方式。
教育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工作,然而却又比想象中的更使命沉重。小喵希望我们编程猫的老师们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为他们的前途奠定一个更好的基础。
教学小测试
你平时用正确的方法表扬和批评学生了吗?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与解析)
▼
1、选第二项
老师们尽量不要夸奖某个学生的天资,这可能会让学生开始过分依赖“天资”,以后如果遇到困难,做不到就觉得是自己“不够聪明”,而缺乏努力的动力。
同时夸奖天资,也可能会让其他心理敏感或低自尊的孩子更加消极,失去努力的想法。
夸聪明不如夸努力,老师们要记住哦!
2、选第二项
批评之前老师们一定要搞清楚事情的缘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批评哦!
3、老师们一定知道更好的答案,快评论告诉大家吧!
END
服务之星
一月41万,临沂红旗路体验中心优秀案例育儿
当这种妈妈,孩子看着也怪可怜的编程·科技·教育
折纸也能促进医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