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反应
/p>
●父母对你说话大声了点,你立马感觉委屈满满;
●伴侣脸色不好,你想到的是自己又哪里没做好,让对方不满意了;
●孩子一哭,你想到是不是自己太无能了,顿时挫败感十足……
总之,别人心情一不好,你会习惯地想是不是因为你之前说的哪句话、做的哪件事,让他心情不好了呢?
不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往往你的第一反应觉得是因为你的原因造成的,然后你就一直被这种不好的事困扰着。
其实,这是因为你内心存在有“都是因为我”的心理魔咒,而这个应对机制跟你成长过程的某些因素、人物、事件等有关。
而要解除这个魔咒,需要你学会给问题进行归属。
图书
作为家庭教育领域内的标杆性人物之一的安心,在她的《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书中说:父母有情绪、伴侣脸色不好、孩子哭了,大多数时候其实跟你无关,而是对方处在问题区,是他们有情绪和困扰。
那么,当你明确是对方处在问题区后,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帮助对方走出问题区呢?
你不妨试试这几个小妙招。
用倾听的方式与之沟通
每个人都渴望与人沟通时,他人能倾听自己的心声,这样沟通才能继续下去。
莉莉不小心把手机调成静音,错过了丈夫的电话。刚进家门,丈夫就冲她大吼:“打你电话也不接,你干嘛呢?”
莉莉拿出手机一看,丈夫给她打了8个电话。
莉莉抱着他的胳膊说:“哎呀,电话静音没接你的电话,你很担心吧。”
丈夫瞬间降低了声音说:“本来想去接你,但给你打电话你就是不接,你以后手机别调成静音。”莉莉笑着答应,丈夫的情绪转好了。
在丈夫对自己生气大吼时,莉莉没有急着与丈夫争执,而是认真地倾听了丈夫生气的原因。
一
丈夫也在听完妻子的解释后,态度也变得温和了。
想要做到用心倾听也是有技巧的,那就是:
有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对方,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耐心倾听,这种耐心倾听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要表现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上。
适度回应,在倾听时,不能只是默默地听,还要适度进行回应。让对方知道自己一直在倾听,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也表示能理解对方的说法。
善于倾听的人,往往能让对方敞开心扉,彼此的关系更融洽。
给予对方关怀和陪伴
当孩子哭闹个不停,或是因为愤怒而发脾气,或是感到恐惧和害怕时,这时他最需要的是你的陪伴和关怀。
小强是个活泼好动的2岁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太忙都没有太多时间陪他。
二
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小强性格变得越发的焦躁,甚至动不动就哭闹。后来爸爸妈妈轮流在晚饭后陪小强玩他喜欢的游戏,睡前再给他讲个小故事。
经过了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觉孩子变得越来越温顺了,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乱发脾气了。
因为有父母的关怀和陪伴,孩子会朝着父母所期待的样子成长。所以,忙碌之余,不妨多留意孩子真正的需求。
日常生活中,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孩子,陪伴在他的身边,他难过悲伤时可以轻轻拍拍他的背,给他温柔的拥抱,等他从不良的情绪中慢慢平复过来。
你的爱就是治愈孩子负面情绪的良药,你的爱会让他心安,与其采取居高临下的蛮横态度,不如给他多一些的关怀和陪伴。
孩子的情绪只是一时的,但是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与陪伴。而父母的爱和陪伴,将会是一个孩子最好的幸福起点。
协助对方走出问题区
生活中,总感觉婆媳问题是最让人头疼的。稍微不注意,就会搞得一个家庭鸡犬不宁。
就像陈松伶的婆婆,她不喜欢自己的儿媳妇,对她是百般嫌弃。
不管张铎和张铎的父亲如何劝她,她都始终如一,不肯说陈松伶一句好话。
究其原因,可能是婆婆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她不再是儿子心目中最重要的女人,她不能再对儿子的生活“指手画脚”,所以她才会百般不喜欢自己的儿媳妇。
这时,作为子女的,要协助父母认清当前位置。
三
当你成人而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会让父母失去了安全感。这时你应该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更多的理解,让父母明白,血缘这根线永远这头拴着自己,那头拴着父母。
而作为父母,也要明白儿大不由娘的道理。
当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而在那个家庭里,你对于那个小家来说只是一个客人。从今往后,孩子不再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陪伴你终老的是自己的配偶。
婆媳关系里,只有双方都明白了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日子才能过好。
归属好问题区,清楚了界限,我们就可以做到没有防备、没有攻击、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