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学别陷入自责中,用隐喻对话,架起人与 [复制链接]

1#

小溪是我的同事,前不久在一次项目汇报评比中,她因为有点紧张获得了第三名。同事们都去表示祝贺、送去鼓励:内容清晰有逻辑,很有想法,下次习惯了就不会这么紧张啦!

可是,小溪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她对汇报中自己的表现非常不满意,对因为紧张而出现的口误耿耿于怀,她不停地说:“怎么可以这么差劲,只是一次小小的汇报评比,我怎么连这样的事都会紧张,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我实在是太笨了!”

生活里像小溪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往往别人并不觉得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并未责怪他们,可他们偏偏对自己格外苛刻,因为小小的失误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怎么就会对自己有这么多的不满呢?像是自己手拿了一把匕首,往腿上一刀一刀地划着,嘴里还不停地说:“你真差劲,你真是笨蛋……”

心里有这样的声音,很费力吧?面对这样的不原谅,很辛苦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把人和问题结合起来,因为让人明白了,自己出了问题,他才不会为事情找借口,他才会反思自己,进而产生改变。这种把人等同于问题的方式叫做问题内化。

可是,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时候,他会对自己产生焦虑、不满的情绪,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小溪这样的情况,习惯性地陷入无法自拔的自责中。倘若问题一直没有办法解决呢?遇到这种极端情况,人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危险的想法:是不是我把自己消除了,问题也就不会存在了?

因此,我们要尝试另外一种方式:问题外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让问题成为一个个体,仿佛问题自己拥有样貌、声音、名字、历史……如此,就把人和问题分开了,人就可以回到自己本身,站在一个第三方视角去观察问题,处于安全距离之外去评估问题,采取的是行动者的立场。

问题外化具体该如何操作呢?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来安排步骤的顺序。

步骤一:使用隐喻性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把面对的问题或是困境具象化、隐喻化。

以小溪的事情为例,我们可以邀请小溪对自己的情况做一个生动的描述:如果用一个比喻,你会把现在这种情况比作什么呢?一头咆哮的狮子?冰冷的雪山?角落里的小老鼠?你可以自己想一个最能代表此刻问题的比喻。

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就成功地让问题从小溪身上脱离开来,一端是小溪这个人,一端是小溪为问题做的比喻,比如是咆哮的狮子。接下来,就可以让小溪在一个安全范围内和这头咆哮的狮子来一场对话。

步骤二:认识“问题”这一端的故事

当问题有了自己的隐喻之后,我们就可以好好地来认识一下它。

小溪就可以带着好奇心去认识这头咆哮的狮子,它的长相、性格、历史等。小溪可以尝试去问自己:“这头狮子有怎样个性,是固执的还是热情的?这头狮子为什么会咆哮,它在说着什么?怎样可以让它安静下来?为什么呢?”

对隐喻化的问题进一步的探索,其实就是我们梳理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相比于问题内化时候的自我反思要更加的有趣、客观一些。

步骤三:探索人与问题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会探索“咆哮的狮子”对小溪的影响,也会探索小溪对“咆哮的狮子”的影响,通过双方的互动探索,往往可以让人重新认识问题,跳出“当局者迷”的困境,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问题之间协调为新的关系。

通常我们可以这样引发人与问题之间的互动:

它(问题)是什么时候找上你的?

当你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它会比较容易出现?

如果现在它在说话,你猜,它最想对你说什么?

它靠近你的时候,你会有什么不同?它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更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