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科普想脱单却总被告知三观不合你忽略了 [复制链接]

1#
北京重点白癜风医院 http://www.yangguizhe.com/m/

有一天,阿术在刷手机时,不经意刷到贾斯汀比伯的半身照,没错就是这张!

(贾斯汀比伯所谓的“followyourheart”)

在小编看来,虽然比伯的脸很吸引人,但更吸引人的时他胸上的“怂”字,简直让人啼笑皆非。其实不只是比伯,许多国外明星在身上纹汉字,常常都会闹笑话。

其实我们在T恤、外套上留的英文,也让外国人相当匪夷所思。仔细一想,我们基本上很少看到在衣服上看到大大的汉字,这是为什么呢?

“母语羞涩”现象

由于生活中母语太常见,以至于我们看到的时候首先联想到这些汉字背后的意义,而不是当成一种装饰性的符号。像是听不懂的外文歌时,往往更容易去欣赏音乐本身。

这种现象世界普遍,比如创始于美国的哈根达斯,Hagen-Dazs的灵感来源于北欧语系。

比如一些人说“我爱你”会感到羞涩,而说“Iloveyou”或者“Jetaime”的时候就感觉好很多。

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母语羞涩”,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像是去年印在衣服上的“全员恶人”,本来灵感源于北野武的小众电影,结果成为爆款后,潮着潮着就变土了。

例子极端些,再有设计感的衣服,印着“XX外卖”的字样,也很难美得起来。

和日常生活越贴近,越习以为常,就越不容易感觉到美。不过首先,我们得简单讲一下“美”究竟是什么”.

像个艺术家一样

假如有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同时看一棵古松。

木商更容易想到的是木料值钱与否,或者商业观赏价值如何。植物学家更容易断定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但画家更倾向于审美,他眼中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是它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

所以看待事物可以有三种态度:

一是生活的态度,满足个人欲求需要,或者符合社会伦理,追求“善”。

二是科学的态度,冷静而谨慎,追求真理的“真”。

三即是审美的态度,以直觉审视形象,追求“美”。要脱离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用“忘我”的状态去审美。

这样说来,审美像是有些不实用,但美感的活动正是“无所为而为”。当然,美学要复杂得多,要研究人类审美何以可能,但我们只是稍稍以此揭开冰山一角。

要和艺术家一样,去“审美”,就得从我们的生活中稍稍拉远,创造一个更容易产生美的“距离”。

距离产生美

审美距离(mentaldistanceinaestheticactivity)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间的远近关系。

瑞士审美心理学家布洛称,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审美个体必须和审美客体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能欣赏美和创造美。距离太近,个体容易考虑审美的功利目的,实用功利性压倒审美享受,不能进行真正的审美活动。

叔本华指出,在审美观照时,人“自失”于对象之中:“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

当然,我们很难去这么纯粹地看待事物,去单纯审美。在日常经验之中,事物总向我们显示其实用的方面,我们也很难不理会自身欲望,以不计利害的眼光来静观事物。所以,才要透过距离看事物,有了这份距离,不使事物与我们的需求挂钩,事物才单纯地为我们所观赏。

我们常说诗和远方,远方正因为够“远”,才能成为憧憬的对象。

城市人喜欢适逢节假日体验采摘,体验农家乐,乡里人觉得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相当气派。南方孩子到北方上学,碰上一场雪就兴奋不已,反之北方孩子也憧憬过烟雨江南,

东方人对西方,西方人对东方,都往往觉得件件事物值得玩味。于是着装、品牌上都活成了对方的模样。在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人常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甚至对于自己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区别。在当时本来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就像到了大学,便怀念起高考的奋斗;工作以后,又怀念起大学的友谊。

一件本来惹人反感的事情,如果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陪他当垆卖酒。我们现在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只看情思与诗句,相当优雅。但是在当时人看来,卓文君失节却无疑是一件秽行丑迹。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

布洛还对“心理距离”进行过补充和限制。他强调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拉得太远。

太近谓之“差距”(underdistance),使实用的动机压倒了美感;太远谓之“超距”(overdistance),完全排除主体个人的愿望和爱好,使主体与对象毫不相关,因而主体不能发生美感。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会使距离消失。这距离的消失点称为“距离极限”。像聊天时用起小众的梗,遇不到同好也只是鸡同鸭讲。

于距离既因人而异,又因对象的特性而异,所以,“距离极限”同样也是变化的。那么,有没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准确测量这种心理距离呢?虽然很想说有...但很遗憾

美学与艺术的联系

审美距离的把控,是永恒的难题。

美学与艺术领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学创作上,小说家和诗人愿意追求“朦胧美”;在美术创作上,画家们也在纯粹写实之外发现出种种流派。

在戏剧上,审美距离指观众不应混淆舞台表演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例如看还珠里容嬷嬷可憎,但不应该真的去讨厌技艺精湛的李明启老师。

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称这种规则为疏远化。就表演方法而言,用“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此外,还包括导演处理、舞美手法、音乐处理、以及戏剧结构和文本修辞等方面。

观众需要一种情感距离,来反思以批判性和客观方式呈现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的娱乐尝试那样被自我带走。像是看电影时拥有代入感,能融入进剧本世界观的逻辑之中,而不是处处让人觉得出戏,全是“剧情需要”,尿点频频。这也就是与奥斯卡小金人与抗日神剧的区别。

著名的电影往往看上很多遍都不会厌烦

潜意识中,人们有许许多多期待着的东西,而艺术家们的责任就是去摸索创作这些形象。和艺术类似,我们心中也隐隐有着憧憬的“真爱”,而感情上的分分合合,也是向这形象追求的过程。

让你分手的不止“三观不合”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的文化,以及相对应的审美。审美的形成包含先天后天诸多元素,民族历史,家族背景,教育,童年等种种经历造就了独立的人。

研究爱比研究哲学美学更复杂,只是审美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像是分手时常见的理由:“三观不合”,就同样包含着审美意趣的分歧。

像女生偏爱“只因你太美”,男生却是个资深球迷;男生就喜欢送淘宝爆款口红,而女生却有多年的美妆经验……

从统计学的角度,审美距离也有体现。

在恋爱或婚姻中,适度的距离确实产生相对更多的“美”,即恋爱双方适度的陌生感可以增强吸引力。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曾对台湾个青梅竹马的婚史考察发现,夫妻的离婚率、分居率和偷情率更高,并且其子女数量比自由恋爱女性的少30%左右。

遇到真爱,往往和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样珍贵。

双方的心不论“差距”还是“超距”,都会让感情产生波动。

稍微像艺术家一样看待人生,不单有审美的趣味,也是在为自己寻找心之所向。就像那句为人熟知的话:生活中不缺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了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且进行了心理学名词审定公布工作。

第一届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年6月,管连荣先生任主任委员。共审定条名词,年正式公布。

第二届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年11月,张侃先生任主任委员。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修订增补,并增加定义。共审定条名词,年正式公布。

年11月,第二届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

参考文献:

《谈美》,朱光潜

《剧本》,[美]RichardWalter

《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学原理》,张法(WolfA.ExplainingtheWestermarckeffect,orwhatdidnaturalselectionselectfor?:76-9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