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了个羊”似乎变简单了
自9月23日以来,许多网友表示游戏难度相比之前小了许多。
社交媒体上多位网友晒出“羊了个羊”第二关通关截图,有分析称该游戏设计团队或通过调降游戏难度再次引流。
此前,“羊了个羊”是近期火遍全网的一款堆叠式消除游戏,类似于“消消乐”。因通关难度系数而登上热搜(网传通关率为0.1%),话题量极高,大量的网友前来挑战,甚至有的网友沉迷游戏,无法自拔。
如此火热的小游戏,它究竟抓住了用户的什么心理作用呢?
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即从众效应,是一种追随别人的行为的常见的心理效应,通常就是人们所说的“随大流”。羊了个羊就是在人们口口相传、短视频的助推下,以及在微博、朋友圈等平台带来的强社交属性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网友来尝试挑战。
2.控制错觉效应
控制错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虎机效应”,个体在完全或部分不可控的情景中,会不合理地高估自己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而产生一种判断偏差。羊了个羊为玩家提供了几种道具,再加上广告的植入获取了更多的机会,给玩家造成了“可能会赢”的错觉。看似“有手就行”的简单操作,换取极低通过率,实现了以小博大的心理需求。殊不知,这一叠要消的图还有很多,随机出现的卡牌也真的很随机。
3.逆反心理
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消除类”游戏简单上手,而事实上自己竟然连第二关都过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人们更想通关这款游戏,“越难越上瘾”。
4.大脑奖赏系统
是构成网络成瘾的重要神经生物基础。可以使人产生由刺激所带来的快感和愉悦体验,同时促进个体重复强化产生快感的行为。
研究发现,该奖赏系统该通路主要包括:前额叶、伏核、杏仁核、海马、纹状体、中脑腹侧被盖区等。
当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激活了奖赏系统,中脑腹侧被盖区的特殊神经元便会释放多巴胺,背腹侧纹状体接受多巴胺信号,增强生理唤醒水平,带来一阵愉悦感。大脑为进一步重复这个行为,奖赏通路会连接到控制记忆和行为的大脑区域,告诉大脑,做这个行为是快乐的,从而为这个行为提供动力,这就是成瘾机制的秘密。
今天分享的重中之重来啦——利用成瘾机制,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上
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该如何诱发个体更高的生理唤醒水平和更强的动机,从而能持续进行学习或工作呢?
1.即时的正向反馈
学习是需要积累才能看到结果的一个过程,很难产生正向的即时反馈,更多的是延迟满足。只有当充分、及时的的奖励,才能更好地激励行为的产生。
及时地夸一下自己,“真棒!我花了背完一个list的单词啦!”二十来岁的人,完成某项任务后,奖励自己一杯奶茶也不为过吧。
O(* ̄▽ ̄*)ブ
而家长表扬孩子的时候,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夸奖,夸奖内容而不是结果。例如,孩子搭了个积木给你看,不能仅仅说真棒,而是“这个积木搭得真棒!很稳固,外形像个火箭。”这样还可以增强与孩子的交流互动。
2.渐进式的任务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做好任务的拆解,才能把一个一个任务完成,最终达成目标。
就比如,考研er们。除了做好考研大方向的规划以外,还需要细分每个月需要达成的效果,做好每周、每天的目标任务。
在难度上也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下复习顺序。在挑战每一个小目标的时候,既能通过努力,成功一下,体会到胜任感;又能带一点挑战,发现自己的不足。
3.随机掉落的小惊喜
于自己而言,制定任务的时候,在任务线里可以突然穿插一两个简单的任务,这种突然的难度降低,可以带来胜利的喜悦,也不至于一直处在“学不会”的困扰中而焦虑难耐。
于家长而言,为孩子设立一个可预见的奖励机制外(达成了某项目标后,可以给一个阶段性的礼物),还可以突然来个小惊喜,增强孩子追求目标的愉悦感。
总而言之,就是学会给自己奖励,释放体内多巴胺,增强生理唤醒水平,从而保持行动的内驱力。
及时的奖励不仅适用于学习,工作也是一样,学会灵活变通方法哦。
参考文献:[1]AdinoffBryon.Neurobiologicprocessesindrugrewardandaddiction.[J].Harvardreviewofpsychiatry,,12(6):-.[2]Therewardcircuit
inkingprimateanatomyandhumanimaging.Neuropsychopharmacology,,35(1):4-26[3]李琦,齐玥,田莫千,张侃,刘勋.网络成瘾者奖赏系统和认知控制系统的神经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42(01):32-40.[4]刘慧婷,奚耕思,程洪琴,王彦男,杨栋梁.网络成瘾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与展望[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16(05):-.[5]刘瑜,陈友庆.网络成瘾的神经机制解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8(06):-.
TheEnd
心理科普
原创专栏
与您分享心理学带给生活的美好
撰稿:小花
初审:May
审核: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