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两年前开始学习心理学的,在这之前,经常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后来报了相关课程,在名师带领下,对心理学知识做了全面系统的学习。
回想两年多的学习经历,有5个心理学小常识,让我受益良多。
一是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底色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如果要了解一个人,就要把他放在成长环境中去了解。一个人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与早年经历密不可分,早年环境决定了他成人以后的行为处事方式。
通过对早年记忆的探索,可以了解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早年记忆消极的人,长大后,面对事情往往会更悲观;早年记忆充满温暖的人,长大后,与周围环境的相处更加融洽。从小在否定中长大的人,成大后往往没有自信;从小缺爱的人,爱会成为他一生的核心需求。
二是好的修炼道场,不是寺庙,而是我们所处的环境
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增大,引发了许多负面情绪,一些人选择去寺庙静修,认为换一个不同环境,就能够让自己走出内心困境,实现心灵的平静。
其实,人的内心出现消极情绪,往往是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这些问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生活环境才是好的修炼道场,通过不断反思学习,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冲突,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寺庙中的静修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算一时逃离了环境,但终归要回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用团体治疗往往更有效
这是我在学习心理学中感触最深的一点,现在去找心理咨询师解决问题的人,大多是人际关系出了问题。而要解决人际冲突,最佳办法不是去一对一咨询,而是利用团体治疗的方法更有效。
因为一对一的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不是全面信息,是单方面的诉说,诉说内容往往带有讲述者个人的观点和偏好,并不是客观事实。而团体治疗会把不同人组织在一起,通过大家之间的互动,咨询师能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处事方式,会利用此时此地的力量,找出问题症结,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只不过,团体治疗对心理咨询师的水平要求很高。
四是学习心理学,能加深一个人对自我的觉察和了解
一个人要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对自己很了解,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不了解自己在思维上存在的盲区,在许多问题上存有的偏见,看不到事物的整体面貌。
学习心理学,能够让你明白,为什么面对一件事情时自己与他人有不同想法,这来源于过往经历中的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内心形成了怎样的认知。心理学的几个流派会帮助你从不同角度去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进而改变自我。
五是每一次消极情绪的出现,都是探索自己不合理信念的绝佳时机
从小,我们通过与父母的互动,通过与周围重要大人的互动,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为标准。长大后,我们用这样的标准定义什么行为是错的,什么是对的。心理学把这种内化的标准,称为核心信念。
但从小形成的认知并非是对的。生活中,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时,是捡索自己不合理信念的绝佳机会,通过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出现负面情绪?让我产生这种负面情绪的想法是什么?内心有着怎样的核心信念。通过自我反思,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是怎样影响着现在的生活,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破坏,从而做出改变。
#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