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未来30年的潜力,藏在这件事里 [复制链接]

1#

用什么方式对待时间,就会收获什么样的际遇和成就。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一位女士到长沙南站坐车,但当她到检票口的时候,乘坐的车已停止检票了,那位女士很气愤,在现场撒起泼来:“看看我是谁”、“(事情)一定会闹大。”场面一度非常难堪,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几个月前,还有乘客带着孩子,为了等误了进站时间点的家人,用身体强行阻挡动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劝解无效,造成列车晚点发车,不但耽误了一车人,还引发其他班次一系列晚点。

一般火车和高铁开动5分钟前停止检票,已经是常识了。这样的行为,说到底就是既不尊重自己的时间,也不尊重其他人的时间。

作为家长,带着孩子在公众场合无视规则耍无赖,可以想象孩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很难成长为守时、尊重他人的人。

尊重一个人,必先尊重对方的时间

刘墉在美国大学教书的第一学期结束,为了解学生们的想法,特别让学生提建议。

“教授,你教得很好,也很酷,”有个学生说。停了一下,又笑笑:“唯一不酷的,你在每堂课一开始时等那些迟到的同学,有常在下课时拖延时间。”

刘墉一惊,不解地问他:“你不也总是迟几分钟进来吗?我是好心好意地等;至于我延长时间,是我卖力,希望多教你们一点,有什么不对呢?”

居然全体学生都叫起来:“不对。”

然后有个学生补充说:“谁迟到,是他不尊重别人的时间,你当然不必尊重他,至于下课,我们知道你是好心,要多教一点儿,可是我们下面还有其他的课,你这一延,就造成我们下一堂的迟到。”

鲁迅先生说:“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对别人的时间负责,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人生投来的尊重。

对自己的时间负责,才能对人生负责

每个班里都会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看起来很努力,每天学习18个小时,课间也在埋头苦读,熬夜在小台灯下兢兢业业地复习做题,可是成绩偏偏就是和付出不成正比。

为什么呢?很多孩子都陷入了一个学习误区,以为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他们看起来很努力,其实大部分时间并没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磨洋工”。

决定成绩的并不是孩子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关键在于2点:

1.这些时间是否高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2.是否定好学习计划,根据知识点合理发力。

时间是最惹不起的东西,你敢挥霍它,它就敢荒废你。而一旦你尝试整理自己的生活,让时间变得有序高效,你会发现进步和成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教孩子和时间做朋友,提高生命效能

1.引导孩子实践管理时间的方法

生活中,父母可以采取倒推时间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做时间计划。

比如每天早上需要7点钟起床,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晚上就要10点钟入睡;想要10点钟入睡,就要21:30准时上床;想要准时上床就需要21:00开始洗漱;如此以来,20:40之前必须完成所有的事情......

采用画思维导图或者绘制表格的方法,可以更简单直观。

2.有抓有放,培养孩子的效率意识

跟孩子一起把每天做的事情分类:哪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些事情是可以灵活调整的等等。除去上学做作业、洗澡吃饭等必须要做的事情之外的时间,可以由着孩子自己来分配,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就好。

让孩子懂得高效利用时间,可以有更多自由时间做喜欢的事情,他自然就学会了抓紧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完成那些“必要任务”和“首要任务”。

3.点到为止,以身作则

对于家长来说,最难的应该是戒掉“唠叨”,总是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提醒:

“快点儿要迟到了!”

“再不睡明天起不来了”

然而唠叨并不能够让孩子真正的快起来,相反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

“我偏不快又如何?”

“反正有妈妈提醒,自己不用担心”

所以点到为止,即使偶尔迟到也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可以让孩子形成对生活的责任感。

除了唠叨,父母的言而无信和拖延症也会影响孩子的时间观念。比如答应孩子一起出去玩,自己因为很累的原因总是爽约或不遵守时间,那么孩子也就很难养成守时守约的习惯。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时间管理教育,是父母的惜时、守时。

划重点

现象解析

◆尊重别人的时间,才能赢得尊重

◆时间利用的效率,影响努力的结果

◆唠叨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和逆反心理

家长应对

◆引导孩子时间管理时间的方法

◆有抓有放,培养孩子的效率意识

◆点到为止,以身作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