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教育心理学除了提供一种有用的观点和一种知识的体系外,还要提供一组有助于对儿童和成人进行了解、辅导和正规教育的技术和方法。教育心理学已经发展了日益精确的观察儿童的技术。它广泛地采用了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兴趣测验、人格测验和顺应测验。
它也采用了科学的方法论,以增加在教育的各种重要领域中的知识。比较严密的科学方法论非常复杂,但就它最一般化的形式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在最高水平的研究上,科学家还是采用观察、概括、作出推论,进一步观察,然后接受、修改、或者排除他的概括等等步骤,正象教师处理课堂上当前的实际问题一样。
科学方法论的组成部分
科学方法包括三种不同的功能水平;第一,理论或哲学的水平,在以“科学的哲学”为名的专著中对它已加详述。第二,研究设计的水平,已经指出了科学研究中的循序渐进的步骤(观察、发现规律性、假设、演绎,进一步观察等)。对所有的科学方法来说,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都是共同的,虽然在特殊的项目方面,它们可能随着不同的研究领域而有所不同。
第三种是技术的水平,即进行设计、调配工作,采用特殊的装置、器材和仪器,这样就能使观察更正确,更客观,更可计量,甚至有时使观察有可能产生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种水平上,我们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实验设备,其中包括电子显微镜、望远镜、扩大我们观察范围的人造卫星、应用于原子物理学的价值万亿的“原子冲击器”、研究脑的机能的脑电记录器,比较简单的一些设备有研究人类行为的迷津、问题箱、谜、测验和等级量表等等。
在技术的水平上,各种科学的训练,具有显著差别。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所应用的实验室设备和机械装置,相对来说,是很少共同性的,虽然这些学科有时是彼此重叠和相互借用的。和技术上的无穷变异不同,实验设计的一般特点是非常普遍的,在哲学的水平上,实际上是一致的。理论的格局和实验设计的一般的特点对所有科学研究的领域来说,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科学的哲学基础
科学的理论水平或哲学水平与科学方法论及其解释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或内在假定有关。很多科学家不大理会这些假设的性质或存在。他们只是姑且采用这些假设,以便在方法论和技术的水平上开展他们的工作。许多科学家不大关心常识水平以外的科学的哲学基础,而假定这些基本假设是不证自明的真理。
第一个科学的基本哲学假设是,世界是有秩序的,是可以预测的,它假定世界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和规律性,在偶然事件、无常事故和外表混乱的现象的背面,存在着基本的现象,集聚着一群事件和规律性的关系。科学的另一个假设是,世界的基本的一致性(自然的法则)是能够发现的,可以理解的,当它们被认识以后,就可反过来为人类造福。
科学研究的另一个哲学假设是因果概念。它假定世界各种事件的规律性表现于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中。科学家在考虑因果性问题时,他们对因果关系的性质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科学的一个基本假设仍旧以某种形式存在着。有些科学工作者相信,科学只是在单纯描述的水平上进行操作,不需要假定在因果之间具有内在的或必然的关系。
他们认为科学只是处理相互伴随着的各种变化。赞成这一主张的人认为我们在科学中只是去观察和列举事件的顺序;我们记下这些事件一致的顺序,并在已证实的顺序的基础上,提出期望和作出预断。当我们的期望和预断一再得到确认时,那就会使我们相信因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和内在的机能上的联系。照例,先于另一事件而出现的事件是“原因”,常常随后而来的事件是“结果”。
“因果性是假定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关系”。英国哲学家休谟坚称,把那些事件之间的必然关系称为“因果”的普遍概念,只不过是由于接近联想的重复而产生的心理上的预想。卡尔·皮尔逊,还有另一些人认为科学只是在描述事件的顺序,证实这些顺序的一致性,作出预断,并在实际的行动中利用这些事件的顺序。
他认为,关于这些事件是由什么引起的思索已超出了科学的范围。但是大多数科学家不考虑那些与因果关系的性质有关的特殊概念,而把因果性假定为一种基本的信条。科学心理学接受了世界的秩序性和因果性这两个基本假设,并认为他们可以应用于人类。当前的心理学假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的行为则是一连串依照因果关系而行动的有次序的事件,正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它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人的行为有其本身的原因,这些原因是可以认识和理解的。个体的每种思想、感情、情绪、感觉和外表行动,都假定有它本身的原因,心理学的工作就是去发现这些因果关系,把它们系统化,如有可能,就用数量把它们表现出来。科学的基本假设,正是由于它们的本性,是不能加以证明的。它们被说成是普遍性的,因而也绝不可能被证实。
例如,要证明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有它的原因,那就必须证明世界上所有的人的每种活动都有同样的原因。从它的基本假设来看,科学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一定的方法来处理世界中的各种事件的一种尝试。但是,它只是描述或思考世界的一种方法。
科学假设的正确性只能以它们的效用来测量。这是一种纯粹实用主义的检验。只要科学的假设和方法是有成效的,它们就会保存下来。其所以要把它们加以改变和排除,那只是因为另一些假设和方法已表示出更有成效。科学家很相信自己的方法,他经常对自己的知识和理论持怀疑态度。
科学的方法论(研究设计)
科学的第二个机能水平是一般的研究设计的水平。科学方法的本质特点对所有的科学来说都是共同的,但实现它们的特殊手段,从这一学科到另一学科,从这一问题到另一问题,可有很大的差异。在这一方面,我们将不考虑它的特殊性,只指出研究设计的一般目的,略述实现这些目的的许多方式。
在理想的研究设计中,整个情况是除了对一个条件(自变量)进行系统地改变之外,把认为可能影响所测变量(因变量)的一切条件(变量)都加以控。自变量(假设的原因)的改变对因变量(假设的结果)的影响是可以决定的。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因素引起某些研究设计的改变,因此还要用统计方法“使其它常数保持不变”。
研究设计的一些特点是:
1、控制条件。物理科学中的条件,如所用材料的性质、温度、大气压力、湿度和相对运动等都很容易加以控制,虽然这种控制也是相对的。例如,要想“精确地”量出一块木板的长度,就必须控制差不多六十种已知的变量,最明显的变量是温度、湿度、它在时间中(它正在分解)和空气中(运动着的或是静止的)的地位。当然,如果这块木板实际上是用作制造苹果箱的箱板,那么这些变量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了。
但是,我们如果正在测量这个木条的百万分之一毫米的长度,这些变量就变得极关重要了。在心理学中,也有许多影响人的行为的变量,在实验中常常不能把它们完全加以控制,因此我们就得借助于各种不同的设计,如控制组,作为由他们自己控制的被试者,和用统计方法来控制各种变量。在心理学的研究上,怎样控制得恰当常常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2、客观性。对心理学来说,这是一个比其他许多学科更为困难的问题。心理学上的一些概念,如智力或学习,它的一些自变量,如焦虑和紧张,它的一些因变量,如疲劳或创造力,是很难加以客观地确定的。心理学采用的许多测验和等级量表,都有很大的主观性。心理学在这方面费了很多精力,试图在科学研究中尽可能取得更大的客观性。
3、结果的可证实性。科学研究的这种特点与控制条件和客观性有关。按照人们的理想来说,科学研究应能为任何胜任的工作者独立地重新做一做,加以证实。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可证实性以及摆脱个人偏见和主观愿望的独立性--这是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