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解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精神病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一点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1、精神病学的发展

关于病,在远古时代那可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意味着神对于人的惩罚。

直到古希腊出现了一个人,那就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他第一次把病从神坛上拉下来,归结到了自身的原因。

这当然归结于那个大时代下,一群古希腊先贤们整体把目光从神,回归到个体的思考。

希波克拉底于是提出了著名的平衡医学: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构成了人体的基本体液,平衡则健康,不平衡就会出问题,就会生病。

这套平衡学说和中国的阴阳五行平衡论,印度的三体液学说如出一辙,都是古代先哲们在观察手段很有限、认知世界也有限的前提下,对于疾病的原始认知。

这套认知直接影响了近两千年,直到近代,放血以达到平衡的医疗机理依然在一些地方使用(第一次听说华盛顿是被放血放死的时候惊呆了)。

身体有体液平衡说,那么灵魂,或者说精神自然也有情绪的喜怒哀乐。

不过人的精神一直是宗教和王权的争夺点,所以必然会卷入神学和自然科学的战争,特别在古代,评判和治疗手段都非常的原始。

你不信教,那就是病了?于是治疗手段自然就变成祈愿、赐福,甚至献祭。

到了中世纪,宗教抬头,医学不但没有前进,反而产生了退步,神学宗教治疗的手段,赋予了拯救的意义,也就是在肉体上进行折磨,契合耶稣从肉体的痛苦中得以解脱并救赎世人的传统,于是烙铁烧炙、舌头被长针穿刺、烧死、勒死、砍头、活埋等开始出现。

这个黑暗的倒退,直到文艺复兴,理性哲学抬头,才有所好转。

米歇尔·福柯作为文艺复兴精神病学先进思想的代表人,他认为精神病不是天生的,只是被精神分裂画了,是一种异化,于是把残忍的疗法废除,改成了隔离和禁闭让他们恢复,并到最后,他提出可以用高尚的人格才能感化他们。

这种观念直到工业革命,医学得到了极速的发展,解剖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发展,让我们对精神病学的了解开始深入,并把疗法升级到了适宜的食物,充足的睡眠,适当的晒太阳、工疗等等。

慢慢的针对性的药物开始出现,从最初的镇静(吗啡、鸦片等),催吐和腹泻(生物碱和巴豆油等,18世纪以后被摒弃),发热治疗(奎宁),休克治疗(早期使用卡地阿唑,20世纪初使用胰岛素)。

直到年,保罗.森开发了第一个丁酰苯类药物氟呢淀醇,它是本丁酰派唆衍生物,通过修饰止痛药物哌替定的化学结构而研制成功的第一款针对性的药物。

自此,精神病学开始走入真正的针对性的治疗。

但是,这里的精神病学,针对的主要是非常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而到了现代,出现的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缓等更加细分化的分类,不过针对是否诊断为精神病,依然是非常模糊的。

因为这个背后,存在着医疗保险,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等各方利益纠葛,年出版的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一直就备受争议。

2、人格五个维度的自我

不管是手册里的各种,还是我们普通人普遍的常识,对于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的界限,从来都是各有各的说法。

所以,对于精神错乱的定义,就变得非常之难。

这也是为什么最新的诊断手册这么大争议的原因之一,况且定义的背后还关系到食品药品和保险等一系列的产业链的利益。

那么,要了解正常和异常的人格区别,我们首先得用一个视角来认识人格。

在科学上,有一个普遍通用的大五人格理论,用大五人格来阐释人格,主要从五个维度: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

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这五个维度去做一个评判,因为这大五人格分布呈现典型的钟形曲线,并且五个维度在统计上相互独立,具有遗传性,在一生中相对稳定。

对于大五人格,我们选择朋友和配偶时会将其作为无意识的选择标准,而在工作、犯罪、经济和政治甚至教育中都广泛使用。

在黑猩猩和其他物种中也发现了相关的维度,所以用大五人格来分析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就容易比较容易去理解精神病学。

精神疾病往往和大五人格特质中的非适应性的极端特质有关,也就是说这五个维度,不管哪一个达到上下两个极端,都容易产生问题。

比如过分的责任感就会引起强迫症,过低的责任感就会变成药物成瘾和冲动控制障碍。

再比如情绪稳定性差意味着抑郁、焦虑、躁郁、边缘性和表演型人格障碍。

而外向型低则容易变成回避型或分裂型人格障碍,低宜人性的人可能有心理变态和偏执型人格障碍,高开放性的人可能介于分裂型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之间。

相关的双胞胎研究发现,这种人格特质和精神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不仅仅在于行为层面,也在于基因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某些人格特质比较极端的后台也会有相关的精神疾病。

这个极端,又会出现一个问题到底达到哪个度,是疾病,而普通的偏高偏低则只是精神错乱呢?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说只在舒服区徘徊,每个人文化不同、教育不同、基因不同、经历不同都会在五个维度里有起伏和波动。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精神病。

每个人都会有精神障碍,只是大多数表现不明显,这不仅仅包括轻微的精神分裂、抑郁症,还包括愚蠢、无理性、无道德、冲动和异化等多种形式。

正如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假设一样,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都不完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不同方向发疯。

3、认识自己,原谅他人

那么,换了一个视角,重新认识精神病,或者说精神错乱以后,我们能够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会明白,我们和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就像你只是偶偶打一个喷嚏,而鼻炎患者一个小时打个,一天打8小时,他只是比你更严重而已。

而且我们现在正常,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直正常,很多维度上也许你行为上稍微在被塑造和加强那么一点点,也许就会迈入那一步,变成影响你的生活,比如强迫症就可以被养成。

再比如强烈的情绪波动,濒死的体验,这些都会通过同理心背后的大脑机制——镜像神经元,从而给予大脑强烈的刺激,这个刺激甚至可以在生理上改变大脑的结构。

这些都是一个人产生精神病变的原因,他们曾经也是正常人,只是往前走了一步而已。

他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从而重新变成正常人,因为大五维人格中那个维度,只要拉回到了正常水平,那么他就是一个正常人。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愚蠢、情绪波动、无道德等你曾经觉得来自于品格,或者素质层面的反感,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

那就是,他们其实病了,人格大五维中的某一个偏向过高或者过低导致。

既然大五维人格,很难去改变,只能通过药物去控制极端情况对于生活的影响,那么我们就有两个得到。

第一就是,既然是天生的,那么就可以接纳并理解对方的愚蠢、情绪化和无道德,因为这是病,当再次遭遇,你的内心自恰就会好受一些。

第二就是,既然精神疾病都可以在未来找到针对性的脑域,并找到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控制,那么针对一些愚蠢、情绪波动和道德层面的东西,我们是否也可以针对性的开发出药物呢?

让我们大五维人格,可以通过药物进行调整和控制,达到一个他们自己想要达到的水平?

当然,这个假设其实挺恐怖的,当一个人的道德和情绪,都要被药物控制的时候,是不是就进入了的老大哥的世界呢?

相对来说,我还是喜欢这个有笨蛋,也有天才,有谦谦君子也有猥琐小人的多样化世界,毕竟在病人眼里,我们才是病人,不是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