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hehxzi.cn/a/zixun/963.html本文字数,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正义之心》。
作者乔纳森·海特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被《展望》杂志评为“世界顶级思想家”,他也是一位TED演讲人。《象与骑象人》,是海特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心理,跟今天这本分析道德的《正义之心》共享同一个理论基础。那就是人类的感性思维如同大象,理性思维如同骑象人,骑象人只能服务大象、警告大象,但他不能决定大象最终走向哪里。我们的理性也是为感性服务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道德的三条原则。第一原则是: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第二原则是道德情感有六个维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道德判断基本都可以在这六个维度上找到对应。道德的第三原则,是它具有凝聚力量,能让人类更好地建设社会,但它也是盲目的,会令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产生分歧。
01、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我们总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道德从何而来?一派认为道德是生来就有的,一派认为道德是在社会中通过观摩学到的,还有一派认为道德是每个人通过推理掌握的,是一种个体行为。最后一种观点也叫道德理性主义,在历史上曾经是主流,一位名叫图列尔的研究者把这种观点总结为一句话:道德只与两样东西有关,一是看你的行为有没有伤害他人,二是它有没有损害公平原则。
比如,持枪抢劫伤害了他人损害了公平原则,这就是不道德的。但海特发现,在西方社会以外,甚至在《希伯来圣经》中,有不少被判定为不道德的行为都与伤害和公平无关,比如,禁止犹太人食用甚至触碰像蜜蜂一样密密麻麻聚在一起的东西,这条规范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密集恐惧症患者制定的。
即便这些行为没有伤害任何人,但在做出道德判断后,人们反而会假想出一个受害者,来支撑他们的结论。
比如,有一户人家的狗在家门口被撞死了。他们听说狗肉很香,所以就切碎了狗的尸体,煮了当晚饭。没人看到他们做这一切。这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呢?可能有人认为,吃了狗肉后这家人说不定会生病。这样的假想非常普遍。这些受访者确实是在推理,但他们的推理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道德判断合理化,是在为自己做出的结论找理由。
关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西方心理学和哲学界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理论,他们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严密的推理得出的,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这一派主要在欧洲大陆活动。另一派,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和经验主义者大卫·休谟,他认为理性是感性的仆人。这一派主要在英国。最后一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他认为感性和理性互相独立,共同统治着人类的头脑。
我们可以从生物学角度看看感性和理性在做我们决定时是如何运作的。一位神经系统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名叫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这个皮层受损的病人会失去善感性,他们看到欢乐或者恐怖的图片也毫无反应。
这个皮层受损不会影响智商和逻辑,病人在接受道德推理测试时得分很高,但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挑战时,他们经常会做出没常识或者正常人认为没有眼力的行为和决定,让生活变得一团糟。这是为什么呢?
假如你去买衣服,要从十种不同的样式中选出一种,你又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你要根据什么做出选择呢?你可能会对比价格、颜色、材质等等因素,结果就是好几个小时过去了,你还是没有决定到底买哪件。一天只做一次这样的决定还可以接受,如果你生活中的每个决定都要这么做出呢?也难怪会出问题了。所以,光有理性思考是不够的,我们在生活中更需要直觉和身体反应。
比如,“电车困境”:一辆失控的电车马上就要轧死前面铁轨上的5个人,你只有把另一个人推到桥下的铁轨上,才能让电车停下,挽救那5个人的生命。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格林恩主导了一项实验。他撰写了20个比电车困境更复杂的道德难题,让实验的参与者表明自己是否赞同这些充满争议的做法。与此同时,他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扫描。扫描显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参与者进行道德判断时,大脑中与情感活动相关的区域表现得比平时更活跃。针对这一现象,格林恩指出,我们做道德判断时依靠的是一些强烈的感觉,聪明的哲学家们借助理性编造了一些说法,才使得这些感觉变得有意义。
我们的感性还会受到我们身体所处的环境影响。多伦多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向人们发放问卷,调查他们对一些与道德纯洁性有关的行为的看法,比如色情和*品问题。
他发现,在回答前用肥皂洗手的受访者普遍对这类问题更严厉。他还发现,这种影响居然是可逆的。研究员让人们回想自己的道德污点,或者抄写他人的过错,然后他们可以选一样东西带走。他发现受访者倾向于选择湿巾或者其他清洁用品。可见,感性在我们进行道德判断的过程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02、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
像我们前面说的吃掉狗的例子。海特发现,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但也有一群人表示,这些行为虽然让他们觉得恶心,但在道德上没有问题,他们尊重人们做出这些行为的权利。这群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他们符合心理学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定义:怪异人群。
为什么这类人特别需要被重视?因为近现代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在内,主要是由欧美学术界发展的,他们的研究对象就是这类怪异人群,得出的结论自然比较狭窄。
海特认为,道德理性主义只适用于怪异人群。社会文化不同,道德的范畴也不同。在奉行个人主义的社会里,道德范畴较小,只局限于伤害和公平,不涉及这两点的行为如果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多半是因为触碰了人们的情感禁忌,与道德无关。
而在更看重集体主义的社会里,道德范畴更大,会包括一部分个人主义社会认为属于社会惯例的内容。怪异人群将不违反伤害和公平标准的行为视作他人的自由权利。这种对自由的尊崇,在西方社会很常见,海特称之为“自由伦理”。
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还存在推崇集体主义的“集体伦理”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神性伦理”。海特认为,哪怕是西方国家的公民,也不会只受到自由伦理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多种道德伦理的熏陶,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这些伦理观的影响力便会凸显。海特将道德的情感基础扩展为六个维度,并用一对反义词的形式进行了总结。
1、关爱与伤害
这是我们在照顾脆弱的孩子时发展出来的,已经刻入人类基因的一种道德情感。婴儿和动物幼崽为什么长得很可爱?因为可爱会引起成年人和动物的怜爱之情,令我们想要去关心、照顾、保护以及逗弄他,更好的繁衍。进化也会更青睐那些能对他人的需求或痛苦更快做出反应的人,将这类人的基因保存并传递下去。
2、公平与欺骗
进化论研究中一直有一个难解的谜:既然进化的目的是更高效地扩散自己的基因,是自私的,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出现针对亲人以外人群的利他主义呢?互利主义认为,这是因为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是需要合作的,能够知恩图报的个体会获得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也更容易继续和其他人合作获利。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对可信的对象产生好感,对不可信的对象产生愤怒甚至是恶心的道德情感。不过,西方社会的左右两派对公平的定义并不相同。左派的公平是社会财富更为平均的分配,右派的公平则是付出与回报成正比,这也是人们在*治领域的基本分歧之一。
3、忠诚与背叛
年夏天,穆扎法尔·谢里夫取得了22对劳工阶层父母的信任,将他们12岁的男孩们带走3个星期。他带领男孩们到俄克拉何马的罗伯斯洞穴州立公园举办夏令营。在那里,他进行了一项社会心理学领域最为著名的研究,同时也是理解道德基础的最富成果的研究之一。两天之内,谢里夫将男孩分为两组,每组11人,两组男孩被安置在公园的不同位置。在最初的5天里,两组男孩都以为他们是在公园里唯一的一群人。就算这样,他们也开始标记地盘,创造部落身份认同。他们给自己的团队起了名字,推选出了领导者,制定了规矩和礼仪。接着,研究人员让两组男孩发现了对方的存在。于是,他们的团队凝聚力提高了,他们更热衷于与对方展开竞争,会偷袭对方的营地,相互侮辱,甚至会打群架。
这个实验中的两组男孩其实是人类社会中群体形成过程的缩影,而忠诚和背叛的道德情感就是在巩固群体的过程中出现的。
4、权威与颠覆
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对等级的尺度不同,比如在美国,你可以直呼亲戚的名字,在中国却不太可能这么做。但有些行为无论在哪里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比如,骂或者打自己的父母。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在道德上是错误的。
5、圣洁和堕落
在道德领域,污秽、污染和净化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非理性的。假如你要面对一名曾经以残忍手段将一户人家灭口的罪犯,在看守的控制下他不会对你造成伤害,但是你要跟他握手,你会有什么感受。关于圣洁和堕落的道德情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恶心感。
这种感觉是在进化中形成的,因为人类作为杂食动物,特别需要分辨食物是否安全的能力。而恶心感的出现能帮我们更好地选择食物。圣洁和神圣感是相对恶心感而产生的,它不仅有宗教含义,也有伦理学的内涵。
6、自由与压迫
个体对压迫行为是敏感的,这样才能尽量保全属于自己的资源,而这样的个体才更容易存活,并将反抗压迫的基因传递下去。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确会认可某名首领,但如果他出现了压迫他人的倾向,人们也会通过语言和武力来罢免甚至处决首领。
03、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
我们都知道人性是自私的,自私深藏在人类基因里。我们行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最大化自己能占有的资源、尽量延续自己的基因。但海特认为,人类也有群体属性,我们会加入各种组织,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获得乐趣而不仅仅是利益。我们不光谋求个体的利益,还会齐心协力为群体谋求利益。
那么这种群体属性是怎么来的呢?40年前,美国社会兴起一股个人主义风潮,一些主流学者认为,很多看似群体选择的现象,其实只是个体战胜了群体中的其他人。他们认为只存在个体层面上的选择,不存在群体选择。
但海特并不这么认为。第一,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经历过从自私的个体到团结的群体的重大转变,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事实。第二,人类是灵长类中唯一有意愿共享信息的动物,也就是说,只有人类能真正地合作。第三,基因和文化的进化过程是同时进行、相互影响的。在群体中,那些合作的、温和的个体更容易获得资源并生存下去,自行开启了一种被称为“自我驯化”的过程。第四,物种进化速度其实非常快。一位前苏联科学家曾经尝试驯化狐狸,只需要30年。海特表示,进化是在个体和群体等多个层面上发生的。
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像黑猩猩一样竞争;在群体层面上,我们像蜜蜂一样合作,共同与其他群体竞争。群体比拼的是谁能更高效地把资源传递给后代。他认为,人类在90%的情况下是黑猩猩,注重个体超过群体,但在10%的情况下会变成蜜蜂,会为了群体携手合作。促使我们变成蜜蜂的契机就是蜂巢开关。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蜂巢开关,比如在建立更加团结、高效的企业文化。怎么做呢?作者介绍了三个方法。
1、提高相似性,而不是多样性
社会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类对于长相、衣着以及说话与自己相似,甚至是与自己同姓或生日相同的人会更有好感,更容易信任对方。所以,如果你是个领导者,与其